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 2)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有机的城市:理想的生活空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新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想让学生学习对现实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现行鲁教版教材从知识学习的角度将本单元内容分为三部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城市的空间结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依据教材,高于教材,联系本地实际将其生活化。本节课教师尝试打破教材原有设计,围绕“选择理想的生活空间”这一生活主题选择教材内容,组织一节问题探讨课。[教学设想] 本节课教师通过程序设计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表、视频材料,将课本知识表现出的一般规律还原到具体城市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典型城市发展的过程形成认识。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分组对不同城市的特点和问题进行对比、讨论和分析,从中获得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培养自身的能力。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图片了解城市聚落进化的一般规律,通过分组讨论不同城市的异同,理解影响城市区位选择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现代城市的存在。 学生通过观看新闻、专题片等视频,讨论现代城市发展带来的城市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形成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生通过阅读和品评大师、哲人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反思,学会摆脱成见,独立思考。通过换个角度看待问题,突破常规思维,开拓出新的知识空间。[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阅读、分析、表达、反思能力的培养。难点:课堂组织和讨论范畴的控制。[教具准备] 图片、视频、阅读文本资料。[课时安排] 1 课时(45 分钟)[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分组分工。上网查询了解“城头山古城”“西安”“上海”的城市区位和城市功能结构。阅读印发资料:冯骥才散文:《维也纳情感》。(课前准备工作不宜太多,教师要及时检查和指导)采用三组大长方形座位模式上课,6 人一小组。(班级人数较多)导入新课:没有眼界的生命就没有真正的家园。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拥有 10 万人口的城市就被称为特大城市,现在日本东京已经超过 2000 万人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的发展,世界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增大,城市结构变的日益复杂。历史学家蓝柯说过“我们必须从历史的原状认识历史”。今天我们将试图了解城市的前世今生。 一、城市的区位选择 教师活动:Google 地球搜索:“城头山古城区位” 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