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情况调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一)围绕提高资源效率我国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建国以来,为了奠定自己的工业基础,我国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工作,确立了“节约优先”的战略方针。计划经济时期,老百姓的生活用品不仅要凭证供应,用量也几乎被压缩到极限。另一方面,国家也提倡废品回收利用,各种废金属、废橡胶废电池、废牙膏皮、废书本等几乎都得到了回收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节约一切资源的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加大了以节约降耗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每万元GDP取水量比1980年下降了84.7;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为1985年的14.6倍;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总值为1985年的12.4倍,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再利用。无论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我国都有从事机械电器等产品的维修队伍,一些企业开展了包装物如玻璃容器、纸箱、周转箱的回收和循环利用。近年来开始探索和实践报废汽车发动机、废旧机电产品等的再制造,一方面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产品更新后旧型号配件停止生产后的供应,可谓一举多得。此外,国家也鼓励发展旧货市场,充分利用旧货资源满足低收入消费群体的需求。(二)国家近年来加大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一是加强宣传。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理念,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新闻单位加强了对循环经济概念、思想的宣传;特别是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提高,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绿色服务业(第三产业)、环境标志认证体系、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政府绿色采购等,成为一些地方推进循环经济的工作方向。二是组织试点示范。我国在三个层面上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企业层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工业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开展循环经济省、市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我国是国际上公认的清洁生产搞得好的发展中国家。1993年我国利用世行项目在酿造、造纸、化工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通过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国家有关部门重点支持了一批重大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先后在20多个省(区、市),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1万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有效提高了企业污染预防能力。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这些园区,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国家环保总局已经批准了14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江苏的园区建设各具特色,上海的废饭盒回收利用形成了产业链,天津开发区基本形成无废物排放园区。这些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生态农业的口号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较早,并且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经济学史研究表明,公元900多年我国唐代珠江三角洲就形成了生态农业的“桑基鱼塘”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起,农业部在全国批准了两批各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经过积极探索,已经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总结出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