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讲稿肝胆头痛头痛【概述】一、概念: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头痛是以症状命名,头痛既可单独出现,亦可并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二、沿革:(一)《内经》中有“首风”“脑风”之名。《素问•风论》言“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描述了“首风”与“脑风”的临床特点,头痛病因由风寒侵犯所致。并且《内经》中认为,六经病变皆可导致头痛。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脑风——因风邪入脑所致,见项背怯寒,脑户极冷,痛不可忍者。首风——指头痛因洗头受风所致,见头面多汗,恶风头痛,遇风易发者。(二)《伤寒论》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如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三)《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病因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厥逆头痛”等,并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偏头痛——头痛偏于一侧,或左或右,或连及目齿,其痛暴发剧烈,痛止如常人,又称“偏头风”。真头痛——头痛剧烈,引脑及巅,手足逆冷至肘膝关节,系寒邪入脑所致,病情多属危重。厥头痛——寒邪犯脑所致,病见头痛剧烈,连及眼齿,治宜温散寒邪。(四)《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引经药的使用。“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五)《证治准绳》有头痛、头风之分。“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病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以来而治之。”头风——指病程较长,病情较重,反复发作的头痛。六)《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头痛。三、讨论范围:头痛一症范围甚广,涉及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本篇重点讨论内科疾病以头痛为主症的疾患。涉及西医学疾病范围:(一)颅外疾患:如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眼源性头痛、耳源性头痛(中耳炎)、鼻源性头痛(鼻窦炎、副鼻窦炎)、齿源性头痛等。(二)颅内病变:血管性头痛(动脉硬化、高血压脑病)、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损伤等。(三)其他:全身疾病性头痛(如中暑、中毒)、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脑震荡后遣症、神经官能症等。凡表现以头痛为主症者,均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治。(四)排除:在急性热病过程中引起的头痛,如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等急性传染性疾病,则属温热病范畴;当作别论。病因病机】、病因:一).外感:以风为主,多夹它邪致病寒——风寒阻遏风湿清宫失头热——风热侵扰故《医碥•头痛》云:“六淫外邪,唯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火暑燥三者皆属热……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矣。”(二).内伤:多与情志、体质,饮食和生活起居等有关。1.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阳独亢,上扰头目而引起头痛。忧思伤脾,脾失健运,痰湿阻遏,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阳被蒙。2.久病体虚: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日久体质虚弱,或失血之后,气血耗伤,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或素质阴虚,肝失涵养,肝气有余,稍遇情志抑郁,阳亢于上,扰及头目,发为头痛。3.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或辛辣炙煿;或饥饱失常,伤及脾胃,运化不健,痰湿内生,上蒙清阳,发生头痛。4.摄生不当:生活起居失常,如烦劳太过,或房室不节,损伤精气,精血不足,髓海空虚,或阳气不足,清阳不升,脑失所养而致头痛。(三)外伤:外伤跌仆,脑髓受到严重震伤,络脉瘀阻,亦每易导致头痛。二、病机(一).外感头痛因邪气乘客,经脉阻滞因于风寒者——阻遏经脉,清窍失宣外感六淫因于风热者——邪壅络脉,清空失旷络脉气血不畅,发为头痛。因于风湿者——上蒙清阴,经脉阻滞(二).内伤头痛,肝病为多,涉及脾肾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上扰清窍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蒙清阳中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