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道德教育實施國民小學新課程分析李奉儒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向來是藉由禮樂教化以涵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然而今日的學校道德教育卻在多種因素影響之下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或是在實施上出現嚴重的問題。限於篇幅,本文首先將只舉其煢煢大者簡要地說明其癥結所在;其次,並針對本學年度(1996-7)開始施行的國小新課程中之「道德與健康科」進行分析與省察,藉以說明學校道德教育實施的概況;最後,則是列出實施學校道德教育的展望作為本文結語;並以為學者專家和教育工作人員的討論引言。學校道德教育的問題與癥結一、升學主義下的畸形教育「升學主義」教育指的是培養製造善於考試的機器,而不是有獨立思考、批判能力,以及品德涵養的個人,幾乎是造成目前眾多教育問題的根源。升學主義對於中學教育的衝擊應是較直接和較嚴重,但國小教育也擺脫不了其影響,致使窄化學生的視野,扭曲學生的價值觀。例如,教育內容應包括認知、情意及技能等三重學習領域。然而目前國內教育偏重認知記憶學習,使教育活動偏離常軌,德智體群美的五育目標失衡,唯有智育過度膨脹。教師也只重視未來升學考試要考試的科目,多半強調學生的零碎的、記憶式學習,忽略學習的理解、批判、綜合與應用等。因此,學生普遍缺乏適應生活的能力,基本的生活技能常付諸闕如。學生的生活空間只有讀書、考試和升學,不關心世局國事、人情義理,最高價值就只為就讀明星學校。更甚的是,學校為了教學成效而實施不當的能力分班,部分具有潛能的學生遂被犧牲,校園安全亮起紅燈,暴力事件也就屢見不鮮。(李奉儒,1995)因此,如何在目前教育體制下,扭轉這些畸形現象,使國小教育能夠正常實施並達成道德教育目標,實有待關心教育的學者專家共同來研究。二、制式呆板的教學評量教師大都採取傳統的講授教學法,致使師生之間缺少互動,也限制了學生的活潑天性和思考空間。教師講課和使用的教材都以教科書為本,而忽略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標;學生所學習的也限於書本內容的記憶,而不是其理解與實踐,更遑論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雖然教育目標總是分為知、情、意三方面,但實質上,情緒教育在學校課程中卻是消失不見。教師的教學內容往往偏於認知層面,而忽略情意和技能層面的學習。然而,道德情緒的涵養是道德教育實施的必要部份之一。(李奉儒,1996a)另一方面,教學評量也只重成績考查的紙筆式測驗,因其「客觀」且容易使用而大受教師歡迎。但是,這種評量偏重學生在道德教育上的知識觀念,忽略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和實踐等方面。因此,改變制式的教學方法,採取活潑多元的教學與評量方法,是德育實施的重要一環。三、忽視師生互動的教學教育應注重在教學情境中的師生交互作用,並將學生當作主體,注重其學習歷程如何詮釋、吸收、接納和創造。教育內容也應兼重情意方面的涵養如人格、情感、教育愛、美的欣賞和創造等等(李奉儒譯,1994)。然而在目前智育唯上的情形下,教師常忽略了學生彼此之間的個別差異,使得部份學生在學習適應上有挫折感,而行為上的偏差,也常無法立即獲得診斷,或施予個別化的補救教學。因而,如何開創一個更人性化的教與學空間,是所有關心教育者應該努力以赴的目標。四、冷漠的師生關係教育應注重學生生命意義的整全發展,以及強調師生生命和人格相互交融的必要。但是,傳統的教師常扮演較權威性的角色,致使師生關係趨於冷漠、緊張,也相對地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情緒。例如,近日校園內常出現一些負面、不理性的校園暴力事件,嚴重破壞了和諧的校園環境。如何重建師生倫理關係,重視師生交互作用的過程及其對學習活動的影響,以及尊重學習者的自主性,並加強學生的生活教育實是當務之急。五、體罰的誤用或濫用體罰不分中外是自古已有的教學活動之一,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究竟應不應該使用體罰已成為各方爭論的問題。體罰是施教者對受教者給予身體上的痛苦,以達到糾正行為或改變行為的目的。但基本上,體罰的使用、誤用或甚至於濫用,很容易造成師生之間的對立或仇恨;甚至成為家長與學校興訟的引爆點。體罰會對學生產生許多負面影響,如造成學生的反感、對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