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学案例 (7)VIP免费

教学案例 (7)_第1页
1/2
教学案例 (7)_第2页
2/2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些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是因为革命的失败才感到郁闷?《纪念刘和珍君》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吗?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这些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我们听得昏昏欲睡。”说实话,听了这段话,我很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语文课应该给学生带来知识和享受,而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却给学生这样的感受,我们的语文课该怎样贴近学生生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呢?我曾听我校某某老师教学《荷塘月色》,他在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的做法给了我很好的启示。在教学中游老师打破常规,背离教参的提法,在分析人物心情时不与时代背景生拉硬拽,只是从人物的内心世界解剖人物的心情,这样就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不像传统教学那样非把作者的心情与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让人觉得特别假,不可信,不能理解。避免了教师在教学中被动的局面,也能让学生从内心真真切切理解作者,产生共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某老师的做法,我感受到要让我们的语文课余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要大胆取舍,勇于突破,不能只拘泥于教材和教参,应该主动寻找教材与现代生活的共同点,老树开新花,给学生以启发和享受。今年,我省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在我校的示范课上,我听了某老师的一节示范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新教材必修一中的一篇新闻,它同样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他们很难想象和体会战争对人类的戕害,更对纳粹的暴行知之甚少。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某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搜集了与奥斯维辛有关的图片和素材,将它与教学结合起来,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品味语言、看图片,当同学们看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牢房、浴室,成堆的眼镜、鞋子,被深深震动了,他们犹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暴。最后徐老师让同学们伴着音乐(电影《奥斯维辛》的主题曲,极震撼)诵读全篇,将课堂推向高潮,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以上两个案例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语文,那么再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教学案例 (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