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阿长与《山海经》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本课的一个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吃福橘”“说'长毛’”这两件事,以及阿长那些“麻烦的礼节”。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只从当代人的角度来看这些事,还要从一个没有文化的、不幸的农村女人和一个关爱“我”的保姆的角度来理解。要读出荒诞可笑背后的苦难与希冀。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童年和阿长的但是后一层意味是含蓄的,要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儿时的感受使文章富有童趣,成年的视角则使文章充满了温情和深沉的怀念,并揭示出阿长对“我”成长的重要意义。3.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用词准确生动外,教学时应提示学生注意文中的“大词”(如“霹雳”“震悚”“谋死”),领会这些词语的深层意蕴,理解作者为何“大词小用”。有些词语(如“伟大的神力”“敬意”)在前面提到的两个视角的内容中都有出现,要提示学生注意词义的不同之处。............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1926年间,鲁迅先生在《莽原》杂志陆续发表了十篇回忆故乡人、故乡事的散文后来,他将这些散文重新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结集为《朝花夕拾》。鲁迅写《朝花夕拾》中的一组文章时,恰逢生活和情感颇为动荡的一段时期,而对故乡、童年故人的回忆,可以让内心得以从纷扰中寻出一点儿闲静来。因此,《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笔调温情,与鲁迅深邃睿智、犀利老辣的杂文风格迥异。《阿长与〈山海经》》可以说是鲁迅文章中,笔调十分温暖的一篇。本文大部分内容笔调轻松,活泼的记叙描写中不乏调侃。从题目可知,“阿长”是全文的中心人物;而“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无疑是全文的核心内容。从题目入手通读全文,便可以迅速把握全文的主体结构。第一部分,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卑微的社会地位;第二部分,主要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这部分内容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为情感基调,描写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第二层,描述阿长那些令“我”很不耐烦的礼节规矩;第三层,描述某一时期“我”对阿长“空前的敬意”由产生到消失的过程,进一步刻画了满腹轶事讹传、迷信可笑的阿长形象。第三部分,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贯穿全文,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现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感情。具体到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运用了不少反差的笔法,比如:1.简笔与繁笔的反差。简笔:作者开篇仅用一句“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便以一种“先前阔”的自嘲口吻,交代了“阿长”的身份:周家的女工,幼年鲁迅的保姆。繁笔:与简洁的身份介绍相反的是,作者介绍阿长的称谓颇费一番笔墨第一段介绍对阿长的三种称呼:“阿妈”--幼年鲁迅对保姆的昵称;“长妈妈”--同辈人“略带些客气”的称呼;“阿长”-长辈对阿长的称呼,同时也是幼年鲁迅“憎恶她”时的“蔑称”。那么,题目为何选用第三种称呼呢?第一,“阿妈”是儿童口吻,不适用于中年作者,而且容易引起指代上的误会。第二,“长妈妈”虽指代明确,却不吻合作者将阿长视为亲人的感情,因此作者只在文章开头做介绍、结尾表达敬意时使用了这个称呼。第三,对于中年作者而言,以“阿长”相称,既指代明确,又符合文章前半部分略带调侃的意味,显得更亲切。由第二段可知,“长”既不是阿长的姓氏,也不是阿长的体貌特征,更不是阿长原名中的任何一个字,而是周家对先前一位“身材生得很高大”的女工的称呼。也就是说,“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阿长“继承”了先前女工的名字,而阿长真正的名字,“我现在已经忘却了”,“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阿长”的得名,让读者自然联想到鲁迅笔下社会底层的各色小人物: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