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去迷雾——《阿长与山海经》宝藏综艺《超级语文课》是山东卫视推出的,邀请了全国的优秀语文老师各显神通,给孩子们上公开课。能来这档节目上公开课的老师,个个都怀揣着十八般武艺。他们各出奇招,让孩子们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一季冠军“火驴歌王”邵鑫,我已关注已久。颜值与实力并存。作为颜值协会代言人的,对邵鑫的颜值自不必说。邵鑫身上的实力是个梗:据说邵鑫当年考大学时,因为太喜欢语文,三个志愿都填了北大中文系。这次,最吸引我的还是他的课,尤其是他的阅读课。一、他出走课本了吗?王荣生教授说:“散文阅读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我一开始猜想,老师是不是想要寻找的“链接”,即三段歌词的“文本解读”,来打通学生已有的人生经验——“童年”经历。因此,他在这一段的主问题是:“大家可以通过这段歌词想一想,我们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在6位学生的回答中,邵鑫老师小结了以下几点“链接”:首先是童年应该是一种快快乐乐的,应该是玩的时间要多于其他的一些事物的时间。第二个,童年的时候有点迷糊,有点懵懂,对吗?有的时候童年做了一些事情,可能事后我们觉得不太对,但那就是童年。第三,童年的时候我们特别的好奇,我们会有各种各样古怪的问题。第四,大人好像不太理解我们的童年的世界。从整节课角度来看,老师是想唤醒学生对“童年”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文本中的“童年鲁迅”的生活经验发生共情。只是,我个人认为,在极为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占用8分51秒的时间去解读“歌词“”会不会发生“走到文本之外”的情况?或者,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在不脱离文本的情况下,阶梯式地去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呢?(如果你有兴趣,我们不妨可以讨论一下)。我还有一种想法,老师想利用歌词,为这节课搭建一个支架。现在讨论的“童年”,即是为之后讨论“童年鲁迅角度”的一个铺垫。在之后的课堂学习中,他有两次去提到歌词的内容。比如,在讨论“阿长喜欢告状的时候”,老师小结:“其实我们心里面是爱的,但是有的时候带着点情绪,再加上我们小的时候我们自己又不成熟,刚才那段歌词里都唱了我们是贪玩的,然后我们是懵懂无知的,迷迷糊糊的。”在讨论“《山海经》的特点”时,老师提醒孩子们“那么当我们一个小孩喜欢不合实际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叫它叫什么?还记得前面那首歌吗?我们同龄的特点叫什么?从里边给我找词。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孩才会喜欢这种书?幻想!还有什么,好奇,对不对?所以其实这本书是不是满足了我童年的幻想和好奇的一本书,然后我特别喜欢,我想要,但是大家都不给我找,懒得理我。请问这个时候我的感情用歌词听完之后,我让你们总结的童年特点里面哪个词?”最后,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老师把“歌词”作为跳板,径直跳到他的解读中去,试图建立童年学生与“童年鲁迅”的链接。这样会导致的是,学生在文本中随老师的想法在找东西。王荣生教授在《散文教学叫什么》中不太认同这样的做法,说:“一篇散文由章法统贯的言语,变成了散乱语句的杂货铺,学生们从中随意截取,并把截取到的语句作为跳板。”纵观这节课的内容,我是真的看见的,更多与邵鑫老师的个人解读息息相关的内容,至于文体,我确实没有太找得到其中的痕迹。因此,从我写的之前的三节观课而言,老师这节课的“起”,没有走主流路线。写到这里,我开始变得纠结起来,这首歌词所引发的“童年”,到底算不算能够在学生心里种下的那颗种子,能够伸展至文本中去。这也许就是下面我想谈到,我眼中邵鑫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二、他的解读。《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散文。我第一次观看这节课的时候,只关注了一个点,我想看看,在这个节目里,明星教师会不会提起“阿长是个怎样的人?”的问题。一旦将这个问题成为话题中心,就没有必要看下去了。毕竟,依体而教。一篇写人散文,它的目的不在于人物的形象,而是作者在独特境遇下对这个人物的感触。在这篇文本中,我们要去寻找的,是鲁迅先生眼中的阿长,是鲁迅心灵中独有的镜像,是任何人从未见过的。老师的正常“起”: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篇文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