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读中想象,丰富课文的语言。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他多少岁那年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的呢?(生答15岁)15岁,还是依在父母身边得到宠爱的年龄,可王维在15岁那年就离开熟悉的家乡(板书家乡),来到陌生的长安(板书长安),异地求学,无依无靠,整整两年。七百多个日日夜夜没见到家乡的亲人,他是多么思念家乡的亲人呀!再读。(齐读。)二、学习课文。师:那么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倍加点)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心去读读课文,相信你们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一定能深深地体会到王维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请用横线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1.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2.全班交流: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文中的哪句话体会到了王维的思乡之情。(1)“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A.你能再读给大家听听吗?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B.此时,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吗?师:重阳佳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特别热闹,人们会一家团圆,喝菊花酒,扶老携幼,登山望远。所以又称为团圆节,老人节。你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图片,(出示图片),看着看着,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人山人海、观者如堵、兴高采烈……)1出示课件:大街上可真热闹呀!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C.既然大街上这么热闹的,那你能读好它吗?(课件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指名读。(评价:听了你的读,我仿佛就站在热闹的大街上了;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认为怎么读才更热闹呢?)师:再次通过你们的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吧!D.(音乐响起)师描述:鞭炮声,欢笑声不断传来,人们手挽着手载歌载舞,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真热闹呀。别人一家团圆,在享受着天伦之乐,小王维呀,你此时在做什么呢?心情怎么样?(师相机请两位学生说)师:是呀,看着别人一家团圆,王维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课件出示:当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时,王维却站在庭院前,对着一弯明月,他想:()当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望远时,王维则(),他想:()当别人()时,王维(),他想:()。师:你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指名读。(评价,赛读,齐读)过渡:指着课题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到佳节之时,越是激起王维思念家乡的心情。可独在异乡的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2)师:1.配乐范读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A.随着音乐听着老师的朗读,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B.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答不出,相机提示:难道他们仅仅是登高吗?还会做什么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C.你们看到了兄弟手挽手,头插茱萸去登高游玩,听到了兄弟们的笑声,多么高兴啊。指名读(请你读)D.师:让我们与诗人一起回到那个充满欢乐的家乡吧!(齐读)2(3)师: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是那么遥远。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出示地图王维的家乡在这里,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永济,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两地直线距离有1300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华山,(画华山,板书华山)古时候出行靠的是步行和马车,如果乘马车,一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