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2.过程与方法:(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对本课的史实可结合所搜集的课外历史资料进行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教学方法】1.利用情境教学,再现历史史实,使学生对本课有直观的了解;2.对课文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深层挖掘,增进认识;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①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③思想方面: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陈独秀指出,民主就是人权。此口号源于法国《人权宣言》,也就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启蒙思想。在中国也不怎么新鲜,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期间就在宣扬。而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它有了新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观念,民主的、平等的、博爱的思想观念。它不是政府给人民哪些权利,而是人们应该学会如何使用这些权利。这便是“德先生”新之所在。集中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之“新”,是新文化运动反封建更加彻底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已经认识到只在技术上制度上学习西方,反封建是不够的。必须在更加深刻、更加彻底的角度来学习西方,反对封建。提倡民主,是为了给中国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国扫除思想障碍,开通前进的道路。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科学”主要指与愚昧、落后、盲从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是因为陈独秀认为只有懂得自然科学,每个人有了科学的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到反对愚昧和落后,只有消除了愚昧和落后,才能真正的做到反封建。他用科学精神作为反封建的武器,以此来启迪民智,使民众成为现代国民,为民主创造条件。这在中国还是首次,给中国的反封建增加了一面新的旗帜,这也是新文化运动“新”之所在。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忠、孝、节。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是培养“不犯上作乱”的顺民的工具,旧道德束缚下的人们就无法从骨子里去反封建。要反封建、反专制,就必然要反对旧道德对人们的愚弄,反对作为旧道德的精神支柱的孔子学说。在此旗帜下,展开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讨论。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主张从内容、形式上对旧文学进行改造、创新。要反对旧思想,必然要反对旧文化的载体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同时,新思想也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白话文通俗易懂,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而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的主要载体,因此不能全面抛弃。⑤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①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得到空前得到解放;②中国知识份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