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第1课时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标解读1.了解N2的性质和氮氧化物的生成。2.了解NO、NO2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3.了解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地位氨氧化法制备硝酸的过程中涉及到NO和NO2的转化关系,故NO、NO2的生成、性质、转化及其应用非常重要,也成为高考命题特别关注的内容之一。(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农民有句谚语叫“雷雨发庄稼”,指的是某年若雷雨天较多时,庄稼往往长的很旺盛,你知道这其中的化学反应原理吗?本课时来讨论相关的化学知识内容。●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建议课前用10分钟预习完成【课前自主导学】和“思考交流”⇒步骤1:新课引入,分析教学地位⇒步骤2:对“思考交流1”要给学生明确排空法收集气体的原理和条件。对“思考交流2”要学生熟悉“雷雨发庄稼”的化学原理。⇒步骤3:对“探究1”建议教师给学生一种“加合思想”进行有关基本计算,但不要讲的太难,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计算和产物的判断。结合“例1”给学生明确分析方法思路。最后让学生完成“变式训练1”。对“教师备课资源”中的例题,根据学生和基础情况可选择补充。⇓步骤6:5~7分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然后教师提问、点评。⇐步骤5:回顾课堂听讲1内容,点评归纳“课堂小结”。⇐步骤4:对“探究2”建议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环境污染,并猜想如何防治。然后学生通过讨论完成“例2”和“变式训练2”。教师提问、点评。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氮氧化物产生的反应原理及应用。2.了解NO、NO2的性质及应用。3.了解氮氧化物的污染与防治。1.NO、NO2的产生原理。(重难点)2.NO、NO2的性质和转化。(重点)3.光化学烟雾、硝酸型酸雨的形成。(重点)氮氧化物的产生1.氮元素的存在氮元素――→游离态,如空气中的氮气――→化合态,如铵盐、硝酸盐、蛋白质2.氮气的性质N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N2――→N2+3H22NH3――→N2+3Mg=====Mg3N2――→N2+O2=====2NO1.收集N2能否用排空气法?为什么?【提示】不能,N2与空气的密度差别很小,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N2。氮氧化物的转化与污染1.氮氧化物的性质与转化(1)NO、NO2的物理性质比较NONO2色态无色气体红棕色气体2气味无味刺激性气味毒性有毒有毒(2)相互转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①NO→NO2:2NO+O2===2NO2。②NO2→NO:3NO2+H2O===2HNO3+NO。2.氮氧化物的污染与防治(1)污染原理①硝酸型酸雨的形成NO――→NO2――→HNO3②光化学烟雾的形成――→O3――→有毒烟雾(2)预防和控制措施①使用洁净能源,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②为汽车安装尾气处理装置。③对化肥厂、硝酸厂排放的废气进行处理。2.“雷雨发庄稼”的主要反应原理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提示】N2+O2=====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氮氧化物溶于水的基本计算与判断【问题导思】①将一充满NO2气体的试管倒插在水槽中的水中,有何现象?剩余气体体积占试管容积的几分之几?【提示】液面上升,气体由红棕色变成无色,剩余气体体积占试管的。②如将一充满NO气体的试管倒插在水槽中的水中,然后在试管内通入氧气,有何现象?【提示】液面逐渐上升,后来液面又下降。有关化学方程式和数量关系①2NO+O2===2NO2②3NO2+H2O===2HNO3+NO由①②可得3③4NO+3O2+2H2O===4HNO3④4NO2+O2+2H2O===4HNO31.根据反应方程式②可知,NO2溶于水,V(NO)=V(NO2),剩余气体为NO2.根据反应方程式③可知:NO和O2混合溶于水①当V(NO)∶V(O2)=4∶3时,完全反应,无气体剩余。②当V(NO)∶V(O2)<4∶3时,O2过量,剩余O2。③当V(NO)∶V(O2)>4∶3时,NO过量,剩余NO。3.根据反应方程式④可知:NO2和O2混合溶于水①当V(NO2)∶V(O2)=4∶1,完全反应,无气体剩余。②当V(NO2)∶V(O2)<4∶1,O2过量,剩余O2。③当V(NO2)∶V(O2)>4∶1,NO2过量,剩余NO。有关NO、NO2、O2混合气体与H2O反应后剩余气体的问题,因NO2与H2O反应,NO与O2反应,所以剩余的气体只可能为NO或O2中的一种。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将20mLNO2和10mLO2的混合气体通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