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关于我和我的祖国心得体会【三篇】【篇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的中学地理课本上,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南水北调的彩色图片。图片下方的文字告诉我:这是一个酝酿很久的国家梦想。那时候,我还是一个耽于幻想的中学生。看着图片上血管一样的三条红线,我天真地想,假如中线工程哪天破土动工了,我一定要到现场看一看。2024年7月,我到南阳邓州去看望一位同学。车子途经一个施工施工场地的时候,因为堵车,我就从车上下来透透气。放眼望去,一条十分宽阔的壕沟正在开挖,机声隆隆,数不清的民工在挥汗如雨。出于好奇,我向离我较近的一个民工打探。民工自豪地介绍说,这是南水北调的引水渠。没想到我竟到了令我神往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施工现场。那天,我在渠边站了很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024年12月的一天,我无意间打开电视,看到河南卫视正在直播南水北调的试水画面。屏幕里,陶岔渠首大坝的闸门缓缓开启了,清亮澄碧的丹江水喷涌而出,汩汩奔流,向着遥远的北国澎湃前行。至此,从1952年10月*同志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其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和艰苦施工,无数人用青春、热血、智慧和汗水浇筑而成的南水北调梦,在这一刻变成了现实。渠行千里,水润大地。豫、冀、京、津4个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喝上了水质优良的丹江水。2024年,我参加了一项水资源调查,实地踏访了南水北调的几个标志性工程——烟波浩渺的水源库区、蔚然壮观的长渠大坝,“河上飞河”的沙河渡槽、“江河相遇”的穿黄工程。这些高难度的水利项目,每一个都给我的心灵带来了经久不息的震撼。一泓清流,流淌着中原儿女满满的家国情怀。【篇二】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上小学的时候,我有一个宏大的梦想: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梦想,而是当时全中国人共同的梦想。连课本上都写有振奋人心的时间节点:2000年。那个时候,2000年,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遥远啊!我们常常掰着指头算着,到2000年时,我们有多大,四个现代化究竟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可能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那真是一段漂亮而幸福的时间,我们希望着快快长大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向往。语文老师仿佛看透了我们的心思,让我们写一篇作文,展望一下20年后的生活。我们一个个文辞激扬,热血沸腾:“长大后,我要为实现四化做出自己的贡献!”有一首歌叫《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准确传达了当时全国人民共同的向往和向往:“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为了这一天,年轻的朋友们都有了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制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时至今日,当重新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唱起这首歌时,我们依旧能感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新青年身上洋溢的那种奋发图强的火热激情,依旧会被他们投身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远大理想和理想所打动。2000年悄然来到了。当年豪情满怀的青年,都已经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我国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都实现了重大突破,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方式也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我们的梦想也在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年,中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中,我们的目标始终坚定,我们的脚步始终在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篇三】新疆在我的印象中是那么遥远,所有关于她的印象全部来自书本和影视作品。我垂涎新疆果肥汁甜的瓜果、烤羊肉串、拉条子、馕坑肉、烤包子、烤羊腿、奶皮子、丸子汤、油糕、盖碗茶;我向往新疆雄伟辽阔的天山、生机盎然的草原、波光潋滟的湖泊、气概磅礴的油田、仿若世外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村庄;我惊叹丝绸之路的繁华、多元文化的融合、各族群众的淳朴。2024年,还在上学的我初次来到新疆游玩,那时候就被新疆的美食、美景和勤劳的人民所吸引,她热情迎接着全国各地游客。十年之后,我再次来到新疆,这次我不是以一位游客的身份来到这里,而是把她当做我的第二故乡一个我要用大半辈子时间为之努力奋斗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