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山东考纲】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课标提示】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隋唐)(2)演变(宋元)2.选官制度时期选官制度标准西周世卿世禄制血缘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军功汉武帝开始察举、征辟孝廉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门第隋唐时期科举制才能3.监察与谏议(1)官员监察制度(2)谏议制度(3)作用:在整顿吏治、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至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王国问题(2)藩镇问题措施作用及表现影响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但发兵权归枢密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财政危机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派文臣任州郡长官,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制钱谷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12.皇权的不断加强(3)专制皇权的强化虽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却导致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两个继承与发展:汉继承与发展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唐继承与发展了隋朝的政治制度。三大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与谏议制度。四种方式:加强君主权力、分化宰相权力、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加强监察机制。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1)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2)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三省长官均为丞相,相权一分为三,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成熟。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可归纳为“两强、两弱、两矛盾”两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和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两弱: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和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两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宰相制与内阁制(1)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如“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2)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如“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2.军机处的设立2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也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一、近五年高考命题角度1.2012年第10题考查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的目的2.2012年第12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2011年第9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4.2010年第10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5.2008年第8题考查三省六部的特点及作用二、山东历史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在山东有济南郡、平原郡等,同时有高密国,胶东国等。2.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3.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但山东等由中书省直接管理。4.明代山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现在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5.清朝设山东省。重难点一三省六部制的特点、运行机制及影响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集体宰相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使政令贯彻效率更高;相互牵制,避免了专制和独裁。2.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史料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导读:史料表明唐初三省工作的运转流程,体现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的特点。3.三省六部制的影响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行政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史料(隋唐)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