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揭阳第三中学高二语文《杜牧诗三首》教案粤教版课题杜牧诗三首课型鉴赏课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创作背景、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充分理解杜牧诗歌的艺术特点。2.领悟杜牧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3.把握杜牧诗“雄姿英发、俊爽疏朗”风格特点。4.背诵四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揣摩牧诗诗歌的语言特征,基本读懂诗歌和诗歌的鉴赏技巧。(二)过程方法目标:以杜牧诗三首为例,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2.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3.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通过感知杜牧诗的意境和风貌。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杜牧诗歌“雄姿英发、俊爽疏朗”的特点,品味诗歌意境,学习和理解杜牧诗歌的鉴赏方法。难点:如何理解杜牧的诗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以读为主,讲、读书郎,入江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人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杜牧诗在文学思想方面主张文章须有充实的内容,反对追求形式的文风。他说:“凡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答张充书》)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极负盛名,最擅长抒情写景的绝句,词句淡雅,意境深远,为后人传诵。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之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杜牧的纪行、写景诗作颇多佳作,他善于选择清新明朗的景物抒写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杜牧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比较注重辞采,同时又与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舒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曾用“俊爽”二字概括杜牧的诗歌风貌。(二)课文简析早雁1.写作背景简介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此处用为象征手法。2.基本解读题解: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作者对他们寄予了深切同情。这首诗借写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主旨)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之状和叫声凄惨。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想象雁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