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揭阳第三中学高二语文《小石城山记》教案粤教版课题小石城山记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借助注解,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文。2、感悟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屡遭贬谪,怀才不遇而渴望改变的情怀。3、学习本文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物我相融的意境、象征手法和言志载道的风格。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文。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难点:作者对“造物者”的理解,物我相融的意境,怀才不遇而渴望改变的情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第一课时1、导入大家知道“唐宋散文八大家”吗,……那么对其中的柳宗元,大家能知晓多少呢?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小石城山记》。2、复习有关柳宗元的文学常识(用幻灯片放映,重点在“永州八记”)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父柳镇,是一位正直而富学识的中下级官吏;其母卢氏也很有文才。柳宗元四岁读书,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二十一岁中进士。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3、观赏“永州八记八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师生自读课文,要求同学样注意句子的停顿及语气。(教师放幻灯片,正音释义)师生齐读课文,疏通大义,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垠(yín)睥睨(pìnì)梁?(lì)疏数(shuò)偃(ynă)仰傥(tngă)5、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1)指名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这一段;(2)教师纠正、归纳、总结;注意:实词:径:一直。逾:越过。少北而东:稍稍向北(延伸)就又向东(延伸)。不过:不超过。睥睨: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梁?:栋梁。益奇而坚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其疏数偃仰: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虚词:“以”的用法“投以小石”(3)学生提问,看还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学生互动,师生互动。(4)分析第一段,①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案: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大意正确即可。)②.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二道,积石,堡坞,洞,嘉树,美箭……特点:奇文中所写的洞穴很深,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答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这是对课文中重点描写的理解,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描写特点,并能进行分析。)③.景之奇,地之偏,能给人以怎样的思考呢?————造物主为何如此安排呢?(引出下文)6、作业:背诵全文第二课时1、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1)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2)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师生互动。(3)请学生翻译,师生纠正、归纳、总结;注意:实词:怪:诧异。售:得到赏识。伎:技艺,美景。傥:或者。辱:屈辱,贬谪。(4)提问: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重在学生结合课文,分析原因)答案: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都可看出。(5)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身世之慨”?答案: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2、文章主旨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3、文章特色⑴凝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