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教案教学设想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以旧促新法",也可以与"说"进行比较)"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特点:1、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例如:《核舟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墨池记》----说理散文----勤学苦练出才能二、作者简介:名:曾巩,字:子固;时:北宋时人;地: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评:"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作:《元丰类稿》。《宋史》说他的文章是"本原于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三、学生自读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字,扫清文字障碍,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洼(wā)邪(yé)徜徉(chángyáng):随意漫游。肆(sì〕恣(zì):放纵、任情。于楹间以揭之(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故迹:旧迹。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以临于溪:居高视下。四、质疑解难--四行对译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五、背诵全文根据本文叙议相间的特点,逐层背诵。(解说: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自读注释质疑、释疑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六、研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求在读准确的基础上能读出重音、停顿和情感来。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七、中心思想: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了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八、写作特点:1、本文采用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写作方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