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揭阳第三中学高二语文《杜甫诗五首》教案粤教版课题杜甫诗五首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2.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3.了解诗人的生活态度,领略杜甫批判现实主义的情怀和意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重点难点1.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2.如何理解杜甫批判现实主义诗歌风格及特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3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属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杜甫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统治集团的荒淫无耻,人民生活的重重苦难,对安史之乱的正义斥责,维护统一的美好愿望,青山绿水,人世飘零,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被后人推崇为“诗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二)课文简析月夜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2.基本解读题解:诗题为“月夜”,全诗便紧扣月色来写,“独看”“双照”为全诗之眼。“独看”是现实,虽全从对方落笔落墨,而作者的“独看”自然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而更多的是希望。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主旨)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紧承上联,“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一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尾联以疑问句作结,只问不答,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动荡不安的心情。3.鉴赏要点这首诗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全诗处处从对方落笔,字字不离月光,心往神驰,诗味醇厚,诗意纯真。4.艺术特点①炼字精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②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哀江头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天。当时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名诗。2.基本解读题解:全诗以“哀”字为核心。开篇第一句的“吞声哭”,就创造出强烈的艺术氛围,接着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以“哀”字为题,以“哀”统领全面,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主旨)全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第二部分为接下来八句,写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繁华盛景。第三部分为后八句。写诗人在沧桑巨变之前的哀思,总结了全篇,且照应了开头。3.鉴赏要点全诗忧时伤乱的主题至为沉痛。诗人潜行曲江,今昔对比之中,寄托了深深的哀思。全诗结构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