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高二语文《屈原列传》学案(2)人教版【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本4—10节(第二部分)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绌、委、如、致、因等;以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2、继续体会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体会屈原的遭遇与楚国的命运紧密相连,领会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学习重难点】1、学习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绌、委、如、致、因等;以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2、重点研读第九节,继续体会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学习过程】一、温习回顾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1)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2)屈平属草稿未定()(3)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4)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2、默写。(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未尝不呼天也;,。(2),,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二、整体感知课文第二部分,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段史实,即: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心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为下文屈原自沉汨罗作铺垫。三、重点研讨请同学们阅读文本第二部分,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屈平既绌()(2)亡走赵,赵不内()(3)厚币委质事楚()(4)齐与楚从亲()(5)使于齐,顾反()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厚币委质事楚()(2)使使如秦受地()(3)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心甘焉。()(4)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5)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6)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7)一篇之中三致志焉()(8)然亡国破家相随属()3、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1)厚币委质事楚()(2)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3)亡国破家相随属()(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6)身客死于秦()(7)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2)大破楚师于丹、淅()(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5)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8)此不知人之祸也()5、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6)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6、问题探讨:(1)文章的第二部分记叙了楚国哪几件大事?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答:(2)精读第九段,思考:这段是怎样将叙述和议论结合在一起的?答:四、应用拓展1、默写:(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邪曲之害公也,,。(2)中述汤武,,,,。(3)其志洁,。其行廉,。(4),蝉蜕于浊秽,,,。2、翻译(1)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2)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二)一、温习回顾1、(1)妒忌(2)写作(3)改变、更改;允许、同意(4)处境困难;疲困2、(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盖自怨生也。三、重点研讨1、(1)绌,通“黜”,指罢免官职。(2)内,通“纳”,接纳(3)质,通“贽”,见面礼。(4)从,通“纵”,合纵,指诸侯联合抗秦的联盟(5)反,通“返”,返回。2、(1)呈献(2)往、到(3)希望;就;快意,心里舒服(4)用、拿;抵得上;到(5)逃跑;奔向;到;最终(6)同义复词:希望;副词,全部、彻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