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一语文《伶官传序》培优教案一.[基础知识](一)读准下列字的读音燕王(yān)雠(chóu)俳(pái)汾(fén)度曲(dù)蠡(lǐ)硿(kōng)栖(qī)磔(zhé)罅(xià)澎(péng)噌(chēng)夜泊(bó)(二)理解下列词语1.人事:人为之事,人力。用现代语说就是人为的因素。2.世言:晋王以三矢赐庄宗之事,正史并无记载,所以,不用“史载”而用“世言”。有世人传说的意思。3.誓天:对天发誓。4.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5.余固笑而不信也:固,本来,引申为“自然”。6.斧斤:义同但微殊。“凡用斫物者,皆曰斧;斫木之斧,则谓之斤。”(三)欧阳修和他的《伶官传序》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它是为被后唐庄宗宠幸的伶人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作的合传。此诸人乱政败国,使后唐上下离心离德,以致于亡国。《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文。(四)苏轼和他的《石钟山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诗、词、书法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代诗歌的新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石钟山记》是苏轼的一篇游记,其重点不在于描摹景物,而在于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缘由。二.[学习指导]问:《伶官传序》中,为什么要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伶官作传?答:欧阳修写《新五代史》,为皇帝左右的戏曲演员立传,主要目的是总结历史的教训,因为这些人中的大多数“败国乱政”,可以为后世戒。问:本文名曰“传序”,这与赠序、书序一类文章相同吗?答:与赠序、书序不同,“传序”实质上是史论的一个品种,内容是分析后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这是本文的重点。问:文中是怎样叙述后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答:李存勖接受其父晋王的遗命,凭着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终于得到了天下,然而由于此后庄宗宠幸伶人,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终于导致身死灭国的下场。问:作者通过对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说明了什么问题?作者的用意又何在?答:通过分析,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个结论说明国家兴衰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作者的用意在于告诫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力戒骄奢,居安思危,励精图治。问:《石钟山记》中记述前人有关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有哪几种说法?作者对这些说法持什么态度?答:关于石钟山的命名,前人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李渤扣石发声说,一是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因以为名。作者对李渤的看法持批驳态度,对郦道元的看法补充说明。问: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什么?并由此引发出一个什么道理?答:“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作者由此引发出一个道理,即凡事必须目见耳闻,不可主观臆断。问: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是什么?答:第一,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第二,渔工水师是知道的,但是“不能言”即指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或用文字记载下来。三.[解题精析]1.《石钟山记》的第二段,作者描绘了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用意何在?分析:《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一般游记,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是以景物描写为主,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本文的景物描写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它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打下伏笔。2.《石钟山记》中三次写到作者的“笑”,请简要说明这三次“笑”的含义。分析: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