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产科VTE抗凝防治策略指南更新解读(全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造成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间接产科原因中也居于首位[1]。由于静脉血流停滞、内皮细胞损伤、高凝状态等妊娠期特点,妊娠人群的VTE风险是非妊娠人群的4-5倍,VTE复发风险则为3-4倍,我国产科VTE亟需早期预防和及时诊治。图1孕产妇死亡原因的数据分析2020年3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卫生组织(QLD,QueenslandHealth)发布了妊娠期和产褥期VTE预防指南[2],而近期我国也发布了《上海市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专家共识》[3],均对针对妊娠期和产褥期VTE的预防诊治提供指导建议。上海2020年第四届东方妇产科学论坛之母胎医学论坛上,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应豪教授主持介绍了上述国内外产科VTE最新指南的发布,并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李笑天教授、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程蔚蔚教授,对昆士兰新版指南和上海专家共识进行了深入解读。个体化评估孕产妇VTE风险评分VTE个人史、易栓症、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与孕产妇VTE风险增加有关,因此昆士兰新版指南在2014年指南的基础上,更新了VTE风险评估评分系统相关内容,使个体化预防方案成为可能。昆士兰新版指南建议孕产妇VTE风险评估需贯穿整个妊娠期和产褥期,妊娠早期由经验丰富的医学团队对孕产妇进行个体化VTE评估,制定预防计划;整个孕期需动态进行监测及风险再评估;产后或计划出院时仍需对孕产妇进行观察,针对情况提供个体化方案。昆士兰新版指南推荐根据风险得分对患者进行产前、产后血栓预防。风险因素包括手术诱发的单一VTE、年龄>35岁、胎次≥3次,大静脉曲张等产前因素,以及产程延长、阴道分娩、早产等产后因素,根据计算所得风险评分之和,产前风险得分3分从第28周开始,≥4分从评估开始低分子肝素(LMWH)标准预防;产后风险得分(=产前+产后得分)2分LMWH标准预防直至出院,≥3分LMWH标准预防7天,若风险持续存在则更长。图2上海专家共识孕产妇VTE风险因素评估新发布的上海专家共识则在昆士兰最新指南的基础上,将临时因素单独分类(图2),采用评分法进行风险因素评估。其中,产前风险评估=产前因素+临时因素极高危;产后风险评估=产前因素+临时因素+产后因素,临时因素消失后不再作为风险因素。上海专家共识还提出了孕产妇的VTE风险进行动态评估的时间节点。早孕建卡、孕28周、分娩当天,都应及时评估VTE风险,必要时及时预防性抗凝或治疗。此外,出现住院、风险因素改变、制动延长时,也应进行临时评估。重视低分子肝素孕产妇VTE的预防昆士兰新版指南和上海专家共识均建议多途径综合防治VTE。非药物预防需要重视适当运动和避免脱水。在无严重外周动脉疾病或溃疡等禁忌症的条件下,可采取加压装置、弹力袜等物理疗法,但不建议物理方法单独用于妊娠患者VTE预防。药物预防方面,昆士兰新版指南与上海专家共识均推荐LMWH作为预防产前、产后血栓形成的首选药物。昆士兰新版指南建议持续用药确保良好且稳定的产科VTE预防获益,孕早期总评分≥4分开始抗凝预防,28周时总评分为3分则应药物预防,分娩时应与多学科小组讨论LMWH转为UFH和分娩前停药的时间,产后总分≥2分继续应用7d-6周。上海专家共识则针对高危孕产妇提出预防性应用LWMH的正确时机,如4分以上者评估结束后立即开始,3分者妊娠28周开始,LWMH应在分娩前24小时停药,有产前出血风险者慎用。值得注意的是,产前或产后预防血栓的LWMH标准剂量,昆士兰新版指南中更为细化,而考虑到中国孕产妇体重大部分位于50-90kg,上海专家共识进行了简化,方便记忆(图3)。同时,两大指南均提出了孕产妇预防性应用LWMH的注意事项,充分评估指征和禁忌症,尤其是药物预防前需权衡出血风险。图3不同体重LWMH(依诺肝素)预防标准剂量重视预防,不止于预防产科VTE诊断与治疗新版昆士兰指南重点在于预防,但对于高危人群,采用LWMH预防后仍有30%孕产妇有发病风险,因此诊断治疗在产科VTE管理中同样重要。上海专家共识、RCOG指南对产科VTE诊断、治疗提出相关建议[2,4]。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国内外指南推荐,孕产妇DVT和PE的临床诊断可参考非妊娠期Wells评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