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的尴尬处境和出路□张赤春2006年7月的一天,乐昌市两江镇政府救灾现场,一位某大报记者正对着堆在镇政府墙角的救灾粮食拍摄不停。我过去问,他说:“据群众反映,镇政府将粮食压在政府不发下去,灾民无吃住也不管”。我问:“你有没采访镇政府的人呢?”他说没有。我突然感到问题的严重,如果这种报道出去,对地方开展工作将十分不利。当时的情况是,乐昌“7·15”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涝灾害造成10多个乡镇普遍受灾,而两江镇受灾最为严重,到处山体滑坡,道路不通,镇外的救灾粮食运不进来,镇里的救灾粮食运不下去,对一些村的受灾情况掌握不到,救灾粮食的发放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位大报记者凭着个别群众的反映,不深入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这样的报道显然是很有害的。当时的情况,地方记者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力全面、客观地报道灾情,只是在救灾的一片混乱中检一些事情进行报道;上头下来的记者难以深入实际,在救灾混乱中择一些没经过考证的事情进行报道。这就是地方新闻存在的现状,下面写不好,上面难写好。本人在基层工作十几年,这种现象遇到不少,深深感受到地方新闻的薄弱,迫切需要寻求出路。1一、地方新闻的现状和问题(一)现状。1、数量少。一是反映基层事件的媒体种类少。由于媒体种类少,地方新闻的报道缺乏了应有的平台。2003年国家对报业体系进行调整清理后,县一级基本已经没有了报纸,一个地级市就一份日报,另有几份知名度很低的杂志。全省反映基层情况的专题报纸少甚至没有,大多省份只有一份农村报,版数不多,期数也少,大多是周报,一周出两期或者三期。发达地区镇一级有自版发行的报纸,情况会好一些,但受发行量的制约,影响很小。县一级没有自己专门的电视频道,只能采编一些新闻,在一些省、市级电视频道中插播,供本县的人看一看,不留意很难看得到。而且这种新闻大都围着领导转、围着会议转,自己独立采访的专题新闻很少,影响力极小。二是报道基层的新闻数量少。报纸近些年要求做到“三贴近”,增加了对地方新闻的报道力度,但总体上,地方新闻所占的比例还是相当少。本人随机抽样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报纸,每种都随机抽样了一周的报纸(非专业权威统计)。一种是人民日报,地方新闻(除省一级的新闻)占报纸版面的3%,周末有几版农村农村版式,稿件数和字数基本可以占到10%左右;一种是南方日报(不包括南方农村报),民意版算作地方新闻专版的话,则所占报纸版面为1.6%,南方日报的大稿较多,但有关地方新闻的大稿只占到6%左右,反映地方新闻的稿件和字数只占8%左右;再一种是韶关日报,地方新闻版数占报纸版面的7%,稿件和字数约占220%。基层新闻在报纸上占据的地位不重,影响力很小。2、质量差。一是篇幅太短。除一些突发大事件外,在报上登的地方新闻大多是短消息,豆腐块,没有分析,没有揭露性的东西,略有一些介绍经验性的文章。如果登了,也是地方一些通讯员写的稿件,被压缩得不成样子,或者本身质量就比较差。因为对地方新闻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深入挖掘,一到需要登载地方新闻,就感到报纸的版面太珍贵,腾不出一点空间。二是内容太浅。总是把地方所有有深刻新闻价值的东西都压缩到短消息上,很少看到深入分析的报道,很少有基层实践的深刻体验和见解,看不到生活中更多的实质性内容。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报道很多。可是,真正造成这种灾害的深层次原因却难有报道。国家级的高速公路,很多地方可走,可为什么偏偏要走到海拔高达600多米的高寒、高雾区,造成长坡直下?虽然从数据上来说它的设计是合理的,可是为什么一通车便接二连三发生交通事故,成了“死亡之路”?这本不是什么新闻,可社会却无从知道,因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事实一直没有过报道,不为社会所知。3、影响小。一是上面关注程度低。由于新闻内容不深刻,所占宣传空间太小,让人看不到基层生动活泼的实践,看不到基层的艰难,看不到基层的创造性。偶尔看到,也会让人感觉到是很新奇的现象。地方新闻难以在社会上造成影响,即便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如突发事件,到最终还是不能给人以深层次的思考和启发。一些好的经验,一些难关如何突破,没有多少有价值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