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分配解决问题》教学课例婺源县詹天佑小学滕秋燕《按比分配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婺源县詹天佑小学滕秋燕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讨论导入。1、小组讨论:春天到了同学们积极参加植树活动。五、六年级共接到84棵的植树任务。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你打算怎样分配任务?学生讨论展示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分配方案:方案1:平均分配任务。方案2:五年级学生小,让五年级少植一些。方案3:六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学习紧张让六年级少植一些。方案4:如果两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同样多,就平均分配任务。如果人数不同样多就按人数多少分配任务。你觉得那种分配方案合理?【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讲解:在日常生活或者生产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怎样给解决。板书课题。老师找了一些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例子,你见过吗?1)地球上的淡水含量与地球上水总量的比是3∶100。2)我们喝的鲜橙多中橙汁与水的比是1∶9。3)妈妈做米饭时米与水的比是1∶3。4)一杯咖啡奶,咖啡和奶的比是2∶9。你还能说出那些按比分配?设计意图: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与生活。二、实例探究(一)自主探索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2.学生独立尝试。3.同桌交流。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预设(1):48÷(5+7)=4(人);女生:4×5=20(人);男生:4×7=28(人)。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预设(2):女生:(人);男生:(人)。师:这种方法中,是什么意思?呢?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揭示课题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三)实践尝试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1.阅读与理解。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2.分析与解答。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预设(2):浓缩液有(mL),水有(mL)。师:表示什么?(浓缩液占总体积的;)呢?(水占总体积的。)3.回顾与反思。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预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