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定义:指为控制病情、挽救生命,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并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的制度。二、适用范围:全院各职能部门、临床医技科室,各层级、各类别执业医师三、内容。(一)急危重患者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患者急性起病,诊断未明,根据其症状的诊疗流程,必须立即处置,否则可能导致重要脏器功能损害或危及生命;患者急性起病,诊断明确,根据诊疗规范,必须立即处置,否则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或危及生命,如有明确治疗时间窗的疾病;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出现检验或检查结果危急值,必须紧急处置的患者;患者出现其他预计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必须紧急处置的病情。各临床科室应当根据上述原则和专业特点,确定本科室常见急危重患者的范围。(二)医院成立了书记、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院感防控管理组、新闻宣传组、后勤保障组、应急救治专家组、紧急医学救援队等,负责重大抢救或成批外伤病员的统一指挥调度。各科室和参加医疗抢救的人员必须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不允许以客观情况为理由而延误抢救时机。对因推诿、延误抢救造成不良后果的,将追究当事人和科室的责任。(三)医院定期组织开展急救技能培训与考核。所有医务人员均应掌握抢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抢救操作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心肺复苏等),具备独立抢救能力。医院还应注意培养专科抢救人员(包括心包穿刺术、气道开放技术、动/静脉穿刺置管术、心电复律、呼吸机使用等)。(四)根据常见急危重疾病的抢救流程和本区域常见急危重疾病抢救时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应用的药物进行配备,包括但不限于心肺复苏药物、呼吸兴奋药、血管活性药、利尿及脱水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药、止血药、平喘药等。(五)根据常见危急重症疾病抢救时需要配备的设备进行配置,包括但不限于吸氧设备、简易呼吸器、除颤设备、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负压吸引设备、心肺支持设备、洗胃机、便携式超声仪和快速床旁检验设备等。(六)建立抢救资源相关配置制度,保证抢救人员、药品、设备等按医疗区域需要进行合理配置。当相关的抢救人员、药品、设备等抢救资源不能满足本区域临时抢救所需时,医疗机构应有相关紧急调配制度,保证人员、药品、设备等抢救资源能够迅速调用,形成固定的紧急调配流程,并定期进行演练。(七)医院建立绿色通道机制,对急危重症患者按照“优先处置转运”及“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八)临床科室均应设置抢救区域和抢救床位。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一般由科(副)主任或各诊疗组组长负责组织并主持,重大抢救或特殊情况应由科主任、医疗管理部门或总值班参加组织。科(副)主任或诊疗组组长不在现场时,由现场级别和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受其执业范围限制。(九)急危重患者就诊实行首诊负责制。对于急危重患者应先就地抢救治疗,严禁各科室、各专业间互相推诿。急诊抢救室患者经抢救病情允许后由专人护送至病房或手术室,交接后方可离开。(十)各医疗科室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品种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设备的位置、性能及使用方法,熟记抢救药品的位置、用途、剂量、用法等。(十一)在抢救急危重患者时,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诊疗规范,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医护人员必须明确分工,紧密合作,无条件服从主持抢救医师的指挥。主持医师口头医嘱要准确、清楚,护理人员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诵一遍,核对后执行。(十二)急危重症患者涉及多发性损伤或多脏器病变的患者,应及时请专科医师会诊,并由现场主持抢救的最高资质的医师主持多学科会诊。根据会诊意见,由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最主要的疾病所属专业科室接收患者,并负责组织抢救。如落实救治科室存在争议,须分别请示本专科上级医师直至科主任。在各方意见未达成一致前,由主持抢救的医师负责处理并上报医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