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回转窑的发展历程、故障处理及发展趋势摘要:回转窑是对物料进行干燥和焙烧的热工设备,由于具有广泛的物料形状尺寸适应性、良好的窑内混合以及灵活的物料传输等优点,它被广泛应用于有色冶炼、钢铁冶金、化工、水泥、氧化铝、建材、耐火材料等各行业的工艺流程中,并在这些领域的生产线中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回转窑的发明,使得水泥工业迅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回转窑应用的研究,并在实际生产中越来越重要,成为相应企业生产的核心设备。本文主要就回转窑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和设备故障及其处理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关键词:回转窑发展历程故障处理一.回转窑发展历程(1)国外发展历程回转窑发明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回顾回转窑逐步发展和完善的革新过程,回转窑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的技术突破阶段:①旋窑的发明。第1台旋窑是英国人克兰普汤1877年发明的,1885~1886年在英美取得专利;最初是干法生产,尾温高,无收尘设备,出窑没有冷却装置,热效率低。后来出现了长径比较长结构完善的中空短窑,继而发展成带冷却机的中空长窑。尾温高的问题仍难解决,于是带余热发电的回转窑产生了。②立波尔窑的问世。1928年,德国的伯力鸠斯公司成功开发了立波尔窑。以这种方式,孰料的烧成发烧在干法、湿法基础上,又增加了半干法。由于热空气加热机材料穿插球,更好的热交换效果,升温速率为45/min℃,入窑生料的碳酸盐分解率约30%,较大幅度的提高水泥窑系统的热效率。③悬浮预热器窑的研制。在1934年,丹麦M.V.Jorgensen开发悬浮预热器,并获得专利。1951年,德国建立了第一个悬浮预热器,即洪堡窑。物料悬浮在悬浮预热器,热气流进一步充分加快热交换率,入窑生料的碳酸盐分解率约40%。④窑外预分解的出现。丹麦史密斯在1963年配备悬浮预热器分解炉,并于1974年在德尼亚水泥厂煅烧炉工业性试验。在1974年,日本石川岛秩父水泥公司,秩父一厂7号立波尔窑改造成SF窑外外分解窑,日产量增加,标志着预窑技术成熟并进入实用阶段窑。(2)国内发展历程国内回转窑的应用和发展较晚,首先是在水泥行业中使用。1920年,初建于上海龙华湿水泥回转窑,回转窑解放前在国内的应用很少。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应用于建材,化工,冶金等行业的回转窑。1988年北京水泥厂,上海金山水泥厂水泥回转窑焚烧危险废物,处置废弃物和垃圾在环保领域的回转窑。目前,国内回转窑类型100多种,回转窑的类型和单位数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多,但回转窑技术和装备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20世纪4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主要由湿法回转窑设备和生产技术组从美国,德国,捷克共和国,罗马尼亚和其他国家引进。20世纪6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研究和发展的重点放在“上海”直径2.5m×75m的中国小说“直径3.5m×145m的湿法回转窑,以及后来的”新中国“的用途最广泛的窑,目前,绝大多数的湿法回转窑回转窑,随着当前国内外新干法回转窑,在1976年开发的预分解窑,直径2.4m×40m的规格,成功投产在四平石岭水泥。然后前后在一些水泥厂湿法改干法,原来的湿法回转窑改造,约一百名这样的水泥生产线。二.回转窑的分类回转窑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1)按喂料方法可分为干法窑和湿法窑。(2)按长径比克分为长窑和短窑。(3)按窑型可分为直筒窑、冷端扩大窑、热端扩大窑、烧成带扩大窑和两端扩大窑。(4)按加热方式可分为内热窑和外热窑三.回转窑的工作原理:1、熟料在回转窑内的煅烧水泥熟料在回转窑内形成过程:从窑尾开始窑长度,按温度和反应大致可分为干燥预热烧成和冷却等。2、原料在窑内燃烧情况回转窑一方面是燃烧设备,煤粉在其中燃烧产生热量;同时也是传热设备,原料吸收气体的热量进行煅烧。另外有时输送设备,将原料从进料端输送到出料端。而燃料燃烧、传热及原料运动三者间必须合理配合,才能使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能在原料通过回转窑的时间内及时传给原料,已到达高产、优质、低消耗的目的。3、原料在窑内运动情况原料颗粒在回转窑内运动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假定原料颗粒在窑壁上及原料层内部没有滑动现象时,通常认为原料运动是这样:原料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与窑壁一起像一个整体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