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高考】201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精典例题+详细解析模块2单元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某中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历史。以下认识中,符合全球史观的是()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D.它使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解析:选B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开设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按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备物及银钱亦然。蓝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对这个方案理解正确的是()A.针对北方的农村现状而设计B.体现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C.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挽救了当时农民运动的危局解析:选B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材料信息反映了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从“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农民渴望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3.(2012·临沂模拟)下表为不同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翻译著作变化情况统计表:时间译著总计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历史地理宗教类1810~1867年795种3%3%86%1850~1899年567种30%40%8%10%3.5%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鸦片战争的影响B.实业救国思潮兴起C.洋务运动的推动D.在华宗教势力衰退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19世纪后半期,自然科学方面的翻译著作增多,这与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密切相关。4.(2012·温州十校期中联考)有学者认为:“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这位学者所说的“它”是指()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解放战争解析:选BA、C两项均和题目中的“改朝换代”无关,排除。解放战争与题目中的“赶跑了一个皇帝”不符,排除D项。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故B项符合题意。5.(2012·莆田模拟)下图为某位学生的电脑屏幕截图1该同学查找的资料最有可能用于研究()A.五四运动对上海服装演变的影响B.五四运动时北京学生运动C.五四运动时上海底层百姓的生活D.五四运动与上海各阶层关系解析:选D本题考查五四运动。A项只反映图中四则材料中左边的一则,故排除;C项只反映下边的一则材料,其他材料无法看出与下层百姓有多大关系,排除C项;B项与材料中的地点不符,排除。四则材料有学生,有革命者,有普通百姓,涉及各个阶层,故选D项。6.(2012·襄樊四校高三期中)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一同学的笔记片断,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A.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C.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D.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影响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和对近代中国几个重要发展阶段的了解。从材料“两党合作”等信息可排除A、B两项;根据“国民政府开放民主”“民族凝聚力增强”等信息可以排除C项。符合题意的只有D项。7.(2012·广东韶关模拟)《江南造船所纪要》载,1920~1921年,该所为美国制造了四艘万吨轮船,分别是“官府”“天朝”“东方”“震旦”号。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中国造船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明显的进步B.“一战”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C.为美国所造的四艘万吨轮船带有中国文化元素D.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措施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