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中学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25×2=50分)1.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商人继统之法不合尊尊之义,其祭法又无远弥尊卑之分,则于亲亲、尊尊二义皆无当也。周人以尊尊之义经亲亲之义而立嫡庶之制,又以亲亲之义经尊尊之义而立庙制。”由此可见()A.商朝实行“授民授疆土”的政策B.西周“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矣”C.商朝“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D.西周“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2.有史料曰:“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A.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B.使土地、政权和血缘结合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D.扩大了国家疆域3.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A.周天子已丧失“共主”地位B.诸候间的争霸战争日趋激烈C.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D.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4.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A、法家思想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影响C、皇权意识的增强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5.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6.“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C.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D.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7.“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1A.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B.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C.统帅百官以及起草诏令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8.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9.“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两省设立的最大意义是有利于A.推翻旧制B.削弱皇权C.正确决策D.分权制衡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②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③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④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1.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12.明成祖设内阁,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皇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A.明成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B.明清重视翰林院学士C.翰林院学士享有特权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13.有学者在总结中国古代政治“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