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一、导入展示图片“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微笑陶俑”与“秦兵马俑特写”图片提问:试比较秦兵马俑与汉阳陵陶俑的表情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呢?预设:秦始皇兵马俑冷酷的脸部表情比较,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微笑。提问:这是哪一时期出土?预设:汉景帝,文景之治过渡:为什么在文景之治时期人们会这么开心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课。二、新课教学1.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西汉的建立和汉初社会境况环节一:了解西汉的建立提问:回顾上节课,在秦朝灭亡之后的楚汉之争中,谁取得了胜利?请同学们根据教科书的P54第一子目第一段找出西汉王朝的建立者,时间与都城。预设:刘邦,也就是汉高祖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解读: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在今天的山东汜水登基为帝,建立中国第二个统一王朝。那么,汉朝政权一度危亡,中兴后在洛阳定都,长安在洛阳的西边,所以历史上分别称为“西汉”与“东汉”。提问:请同学们看到P54瓦当图,有同学知道瓦当是用于什么地方的呢?观察图片,上面的四个大字是什么?代表何意?预设:西汉时期用于屋顶每行瓦片最末端的建筑材料,出土于陕西西安原汉朝长安城遗址;“汉并天下”四字是为了纪念刘邦打败了项羽,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统一了全国,建立汉朝。过渡:在秦朝末年,当时的社会情况是如何的?西汉建立初,汉高祖刘邦面临着怎样的困境?环节二:了解喊出的社会境况学生阅读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当时的社会为什么会处于这样的境况?汉初的统治者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出示材料)《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同弊)……,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预设:①西汉建立初,到处都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经济萧条,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出现饥荒、人口锐减、社会动荡的局面。②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秦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③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是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看汉高祖采取什么“良方”来解决这一问题。2.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汉高祖及继任者时期,所实行的措施环节一:了解汉高祖采纳陆贾所提“休养生息”政策提问:通过陆贾的谏言,刘邦明白了什么?预设:刘邦认识到虽然可以凭借军事力量取得天下,但是仅凭武力是无法治理好天下,巩固自己的统治。提问:通过这段材料,说说陆贾想让汉高祖采用怎样的方法治理国家?预设:为防止人民的反抗,吸取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采取了“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政策——主张休养生息。补充:当时在战国时期,道家发展出一个新的学派,即“黄老之学”,“黄”指黄帝,“老”指老子。后面这一段话呢就是信奉“黄老之学”的陆贾奉刘邦之命著书中的一篇——《无为》,在这句话中他总结了秦亡的原因。也就是主张“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安邦治国”的政治思想被统治者所注意。这一思想的发展,既是建立在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基础上,也是迫于汉初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为实施休养生息政策提供了思想基础。提问:“休养生息”应怎么理解呢?预设: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休养生息的含义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已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的政策。环节二:总结归纳“休养生息”这一政策原因、背景、主要措施、作用。提问:阅读课本P55,“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有哪些措施呢?预设:①“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②将那些因饥荒或战乱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③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④减轻农民的赋税(什五税一)、徭役及兵役。这些措施起到了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的作用、提问:古代赋税一般以收什么为主?汉初的赋税制度相较秦代相比有什么改变?预设:(P56)田赋为主,按土地上种植的粮食作物产量征课收益税,由秦朝“三十税一”变为西汉“什五税一”。提问:公元前195年,“手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