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概念界定(一)残疾人根据联合国大会第三十七届会议1982年12月3日通过的《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对“残疾”做出如下界定:残疾是指由于某种缺陷,从而导致缺乏作为正常人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正常活动的能力。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对残疾人的界定是,残疾人是指在其生理和心理及人体结构上,某些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部分或全部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主要包括肢体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以及多重残疾等等。(二)残疾人社区康复2004年发布的国际《社区康复联合意见书》提出,残疾人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基础的残疾人康复模式,是为促进残疾人康复、增进机会均等、减少因残致贫和增进社会包容的一种社区整体的发展战略。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依托而开展的残疾人康复。与机构康复和医院康复不同的是,社区康复主要依靠残疾人自身和其亲戚家庭成员,以及其所在社区的多种力量,利用社区现有条件,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帮助下,对残疾人进行身心等的功能训练,进而促进残疾人早日回归社会。残疾人社区康复是指充分利用社区内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力量使残疾人在社区中开设的康复机构中得到康复训练和服务的新型康复形式。社区康复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项旨在帮助残疾人获得康复、减少贫困、增进机会均等和促进残疾人尽早融入社会的一个社区发展战略,是通过残疾人自身的努力,以及其家庭成员、残疾人互助组织、基层政府、社区和教育、就业等促进机构的共同努力来实施的康复模式。二、国外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一)国际社区康复模式的演变历程1.残疾人社区训练模式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一种全新有效的、经济的残疾人康复途经——社区康复,并建议各个成员国都要积极开展社区康复。这种由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社区康复,其重点是向社区中的专业社工、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传授基本的康复和训练技术,强调对残疾人损伤的社区训练模式。2.医学—社会康复模式1994年,由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表的《社区康复联合意见书》中,对社区康复的定义是:“社区康复是社区发展的一项策略,使所有残疾人均具有平等的机会达到社会一体化。”《社区康复联合意见书》把社区康复从最初的社区治疗模式发展为医学—社会模式,这一模式更加强调社区资源的整合和残疾人与健全人接受多种服务的机会均等。3.发展性康复模式2003年5月,国际社区康复回顾与咨询大会在赫尔辛基召开,会上提出在社区康复实施过程中,不但要提供高效的服务,更要注重将社区康复发展融入到社区发展整体规划中。在次年发布的《社区康复联合意见书》中,就将社区康复定义为“社区康复是在社区内促进所有残疾人康复,享有平等机会和融入社会的一项整体发展战略”。社区康复不仅仅局限于残疾人的身体机能恢复,并逐渐延伸到了残疾人教育、就业与社会服务等方面。(二)西方国家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特点1.法律保障,政策支持。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康复发展历史比较长,有着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并且政府在政策上也大力支持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发展。德国最早通过公共立法从概念上把残疾人康复作为法律确定下来,通过制定社会法为社区康复模式和现状界定了责任和权利,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另外,澳大利亚也建立了有效的法律体系,对社区康复服务的各个方面进行法制化管控。2.现代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在澳大利亚,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有着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康复护理之家等机构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和密切的联系,可以确保不同健康状况的病人及时被送到合适的康复机构,较为经济地获得医疗康复服务。3.倡导全面康复理念。在英国的康复体系中,医疗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社会服务部门等多个部门是共同协作,一起为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社会服务参与等全方位的康复发展服务的。德国也十分注重残疾人的社会康复,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促使残疾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全面的社会参与中获得身心全方位的康复。4.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西方很多国家都在社区专门设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