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时间:2课时一、出示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训诫、耸立、蓬乱、攀、颤抖、瘦骨嶙峋、蹲、心惊肉跳、凝视、嘲笑、头晕目眩、啜泣、纳罕、疲乏、小心翼翼、屡次等字词。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3.情感、态度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从而得到人生的启迪。明确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明确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预习指导:提前一天阅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问题,如:词语的音、形、意;文章的结构;语句的理解等等,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由课代表上交。(注意:自己的问题要做好答案)2、导入: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它就如同一座座高山挡在我们的面前,面对它,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海,也正因为这样,世界上才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然而,弱者和强者并没有天然的不同,只是他们面对“高山”时,眼中所见到的景物不同而已。今天就让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领着我们回到他的童年,和他一同回味那次让他终生受益的际遇,来领悟他面对大山时眼中看到了什么。3、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4分钟,教师投影学生预习时所提问题并提醒学生在默读时对问题加以注意。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孩子为什么要爬悬崖?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我眼中的悬崖有多高?孩子们是否爬上了悬崖?情况如何?“我”的情况如何?故事的结局如何?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2)教师组织学生抢答(可以采取男女生分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组织学生复述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叙事要注意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要根据抢答阶段的内容加以总结并投影六个要素,引导学生全面复述)(1)、起因玩厌游戏别出花样(2)、经过其他孩子:顺利攀越,安全返回;我:中途被弃进退两难(3)、结果朋友求援父亲解困(4)、蕴涵走一步再走一步4、自主探究:1)写攀越悬崖的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由学生评价同学复述的情况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内容的主次、详略)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介绍时间、地点和故事的起因是略写,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父亲的指导则略写。2)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材料?(学生讨论,回答)文章通过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揭示了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我”攀爬悬崖的过程和心理是叙事的重心,因而详写,其他则略写,这样安排,文章才能重点突出,主次分明。3)从表达手段看,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从表达手段看,本文前面主要侧重记叙(叙事),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来揭示人生道理,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5、体验反思: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三、当堂检测1、字音字形训诫ji耸立sng峭壁qio凸出t嶙峋lnxn迂回y啜泣chu纳罕nhn屡次l头晕目眩ynxun小心翼翼y2、多音字辨析弹(dn子弹)(tn弹琴)颤(chn颤抖)(zhn颤栗)晕(yn晕倒)(yn晕车)3、形似字辨析翼y(机翼)崖y(山崖)啜chu(啜泣)冀j(希冀)涯y(天涯)缀zhu(点缀)四、布置作业:1、读文章中记叙攀爬悬崖经过的部分并划出描写人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