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宣风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学习目标:1.掌握“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正确识记多音字“色”、“系”,形近字“帐”、“账”;学习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3.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和文章的语言特点。4.了解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对平凡生活的关注、热爱。教学重点:1.了解端午的鸭蛋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2.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生活对民俗的态度。教学方法:“阳光课堂”五步对话教学模式教学流程一、学习准备(生本对话)学习目标1.掌握“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正确识记多音字“色、系”,形近字“帐、账”;学习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3.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和文章的语言特点。4.了解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对平凡生活的关注、热爱。词语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腌门楣苋菜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籍贯避邪胤2.查字典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色络系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帐籍贴账藉帖4.解释下列词语莫名其妙肃然起敬与有荣焉囊萤映雪走进作者5.汪曾祺:人,师从,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等。你对汪曾祺还有哪些了解呢?请查找有关资料补充两个信息。走进课文6.读两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三部分),请标出起止段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7.记录下你在阅读准备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或问题。二、交流分享(生生对话)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沈从文先生云南的歌会,大家在陶醉歌会的同时,也领略了一代文学大师的语言风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师从沈老先生的另一位文学大师汪曾祺的文章,看看这位老先生是如何从端午的鸭蛋来解读他眼中的民俗文化的。(板书:端午的鸭蛋)师:昨天大家利用自习课上的十分钟和课下的自由时间,从词语积累,课文内容,文章结构和作者介绍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准备,下面请各组代表来展示你们的准备。(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师:其他同学从字词积累的每一道题中挑选出至少两个易错的字词写在语文本上。三、聚焦文本(师生对话)大家在准备时已经读出了本文的基本结构,三部分。(一)首先看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老师准备了几张风俗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你觉得画面描述和文字描述有什么不同?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画面更直观形象,文字更加细腻,更能真实表现作者的情感,更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二)让我们再次回到文本,去和文字做一次亲密接触。请大家前后结成小组,共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来表现这些特点的?“出名”“奇特”“质细而油多”小结:有名,奇特,好吃,这就是汪老先生家乡的鸭蛋,这足以让作者引以为荣的鸭蛋已经展现给读者了,为什么还要写端午的鸭蛋?(三)作者在这里围绕“端午的鸭蛋”写了哪些内容?作者为什么对这段生活记忆犹新而久久不能忘怀?四探究提升(对话作者)(一)一个小小的鸭蛋,却让一代文学大家大写特写,写得这样津津有味,究竟作者对这个小小的鸭蛋赋予了什么情感呢?汪老先生只在家乡生活了十六年,童年和少年时期家乡的生活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头,所以,无论是对家乡鸭蛋的描述还是对端午鸭蛋的回忆,其实都是汪老先生精神上的一次返乡,都是他浓郁思乡情结的展现,时时流露出的是对家乡的浓浓爱意。那么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又体现了汪老先生的什么情感呢?谁来谈谈你的理解?汪老先生曾经说过:“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对于家乡端午风俗的介绍,正是汪老先生对民族的热爱和对民俗文化的尊崇。(二)如此深厚的感情却写得这样不露声色,可见文学大家的语言功底。汪曾祺曾经说他在语言上有三方面的追求。你知道吗?1.“平淡而有味”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3.“有淡淡的幽默”汪曾祺的文字就像高邮的鸭蛋一样,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质细油多。五、总结评价(对话自己)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