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事主旨深》教案一、目标导航(一)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任何一篇文章总有一个写作目的,褒扬什么,批评什么,总要达到一种内心需求,定好基调后,进行选材,选材要紧扣时代旋律,抓住时代脉搏,唱响和谐主旋律,才能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深度。(二)恰当运用,突显文章中心。选择好典型的材料,并不是简单地把这材料记录下来就行了,要思考如何运用这个材料来表达中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二、作前热身:(一)精题预告:(任选一题)1.童年生活是天真烂漫,充满趣味的。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甜蜜的。童年是三味书屋摇头晃脑的读书,童年是百草园中数不尽的乐趣,童年是一个人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童年是我们每个人心头那个甜蜜的回忆,亲爱同学们,你的童年也一定充满了童真童趣,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吧?童年已经流逝,往事也在记忆中封印,但它所恩赐于我的依然存在,伴我走向成功的彼岸。当童年这首歌再次回响在耳畔时,我会由衷说一句“感谢童年”。请以“感谢童年”为题,写一篇不少600字的作文。2.以“我的一次”(探索、旅游、烦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二)佳作欣赏:见教辅用书。(三)走进生活(初定“写什么”)创设作文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可尝试用下列的方法去激发。1.让学生自主地回忆最近所遇到的值得一说的人或事,以激发学生的情趣。2.师生探讨如何突出中心选择材料故事导入:从前有一位画家,爱画山水画。朋友请他画一幅青松图,他画了一棵挺拔的青松,色彩鲜明,主题突出。后来他想:松树和柏树是同科植物,如果画上柏树就更好了。于是又画上柏树。又一想:再画上竹和梅,不就成了“岁寒三友”吗?于是又挥笔画上了竹和梅!画着画着,他又想:有松需有山,有山必有石……当他把这幅画送给朋友时,朋友怎么也看不出这幅画要表现什么。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作品只能有一个中心,如果这也想表现,那也想表现,结果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实践活动一:画画如此,写文章也一样。一篇文章要突出中心,一个语段也往往需要突出本段的某个中心意思。下面这个语段中,加线的句子没有提炼好,影响了全段中心意思的表达。你能对这一句提出修改的建议,并说说理由吗?大森林里居住着许多松鼠。松鼠是一种精明强干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身段修长。玲珑的小脸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擦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可以一直翘到头顶上,显得格外漂亮。分析:这个语段说明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给人的印象,文笔相当生动,可是概括整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第二句),提出的却是“松鼠是一种精明强干的小动物”。读整段文字,可以看出“精明强干”用得不恰当,因为这并不是本段所写的松鼠的特点,也就是说,用这个中心句并不能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要作必要的修改。这一段加线的中心句,如果改成“松鼠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动物”,用“美丽可爱”替代“精明强干”,就能比较准确地总起下文和概括这个语段的中心意思。实践活动二:我认为写人记事想要突出中心,首先在动笔之前要深思熟虑,确定一个中心。通常我们见到的中心不突出的作文主要是千头万绪,主题不集中,面面俱到,样样都谈,结果哪一点都写不透,写不好。试看作文《运动场上的新风尚》的作文提纲:①A和B在一百米赛跑前交流经验。②比赛时,D抢跑,裁判没发现。③E与C一向有矛盾,不说话。在C到达终点时,E上前扶他,从此两人和好了。④D获得第二,但他向裁判承认了自己抢跑,主动放弃了获奖资格。⑤F被抛到后面,但他坚持跑到了终点。分析:这个提纲的毛病就是头绪多,中心不集中。它究竟是赞扬D的诚实,还是叙述A和B切磋技艺?究竟是表明E与C和好了,还是赞扬F的顽强毅力?好像都沾点边,但又都没有讲透,让人摸不着头脑。3.学生结合本单元所学的课文以及以前学过的一些文章,谈谈写人记事突出中心的方法。教师在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下列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搜寻典型事件的方法有:①以小见大法,萧乾的《枣核》通过一枚小小的枣核反映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②以平见奇法,魏巍的《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