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年级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2.学习《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课时安排第二课时一、预学导航(学情检测)(一)知识领航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首、颔、颈、尾联),颔、颈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诗。(二)自主学习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zhuó)啄春泥白沙(dī)堤没(mò)马蹄枯(téng)藤天(yá)涯2.学生疑问(归纳整理学生的主要问题):二、共学助行(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背诵古诗词(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三)听读并自读诗文。学法指导:提醒学生听读正确读音及节奏。(四)用自己的话复述这首诗的内容。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及背景加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歌内容,容易理解记忆。答案示例:学生只要说出大概意思即可,切勿变成古文翻译,最后教师出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有个大概的方向。(五)讨论交流。《钱塘湖春行》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答案示例: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天净沙•秋思》1.请用自己的话绘一绘前三句的景物。2.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3.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示例:1.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屋,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向远方踽踽(jǔ)而行。2.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异同:第一句的3种景物写出一片萧杀秋景,造成一种黯然凄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第二句的三景则是安谧,明净,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心笑语也仿佛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羁旅之苦。第三句三景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作用: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3.思乡(六)小结诗文主要思想感情及写作特点。答案要点:《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