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岭市东浦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新人教版教学课题年级学科教学课时1课型新课主备教师使用教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教学准备及手段研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动态修改部分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多媒体显示:关于老人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关于男孩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关于枣儿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穿插: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枣儿》说的是一位孤独的乡村老人与一位孤独的儿童在情感上相濡以沫的故事,全剧构思精巧以小见大,意蕴丰富,着力表现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活动成果展示:关于老人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四、小结:同学们,面对孤独的老人,我们会说出什么话?(常回家看看),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五、作业设计:《语文作业本》中相对应的内容(必做)。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板书设计:老人儿子枣儿男孩父亲象征教后反思:剧本学习应该与一般的文章阅读有所区别,所以本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讨:1.从文本的角度读剧本。即本文的学习还是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一样,从基本的人物、情节、主题入手,让学生建立对本剧本的基本理解力。2.从表演的角度读剧本。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一个方面是朗读,即分角色朗读。读是表演的基础,读也是理解人物与主题的主要手段。在读中,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与特点。另一个方面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