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教材VIP免费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教材_第1页
1/4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教材_第2页
2/4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教材_第3页
3/4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新人教版课题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日期课型诗词主备人复备人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教学过程时间复备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一)一读1.指名学生朗读2.正字音:裘衾薄着瀚阑饮羌掣3.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4.教师范读5.学生齐读(二)二读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1.朗读指导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2.学生默读,理思路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3.学生默读,找线索。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4.小结: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三)三读要求:紧扣词语,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1.指导赏析词语的方法。要对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行阐发,要对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评。2.思考、讨论:①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②重点赏析名句“忽……开”:A.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B.为什么说“忽如”二字写得甚妙?C.试描绘一下“千……开”的壮美意境。③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④七、八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⑤九、十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怎样一种心境?⑥十一、十二句为什么没有写音乐,而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胡琴……笛”有什么深层含义?)⑦“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⑧十三、十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哪些想法?)⑨十五、十六句中“雪地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四.指导朗读1-4句,应用惊奇激奋的语调;5-8句,情调应哀怨低沉;9-14句,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15-18句,宜用舒缓的低平语调。五.尝试当堂背诵全诗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1.主题: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2写作特色①扣“奇”写“雪”,以“雪”衬“别”。②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七、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补充八、布置作业:进行写赏析文字的训练:就“风……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教后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教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