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学方法与策略主要采取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读书自学、质疑问难、情景体验、以案说法、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当堂训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阅人格尊严的有关法律及规定;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排练小品。2、搜集有关格言、典故、案例及法律资料教学过程:环节一情景导入自主感悟多媒体展示:1、与众不同的哈默一群难民受到善良的沃尔逊人的款待,狼吞虎咽地吃着食物。接着,故事里的难民群体中出现了一个例外的青年人。他与其他难民不同的是,他要求镇长给他活干,如果不让他干活,就不吃不劳而获的食物。镇长最后只得答应让他为自己捶背。之后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故事的结尾是富有戏剧性的,镇长的一双慧眼发现哈默美好的人品,并留他在庄园,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是一种尊严,这正是哈默与众不同的人格,也正因为哈默这种人格而得到别人的赏识和尊重。问题:哈默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你有何感想?学生: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哈默有强烈的人格尊严,这种人格理应得到别人的赏识和尊重。2、感知图片教师:在这两幅图片中,我们看到,左图记者采访时,采访者的脸部都被遮盖了;另一幅图片是公安人员在押解犯罪嫌疑人时,犯罪嫌疑人被戴上了面罩。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由此导入新课: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设计意图:简短的哲理故事和相关图片让学生在感悟中明确学习任务。)环节二自主先学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大约10分钟)联系课本材料、案例、相关链接和实际生活自学,对不明确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以下知识点。(1)人格尊严包含的内容有哪些?法律是怎样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2)青少年怎样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3)公民隐私权的含义,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内容。(4)青少年怎样维护自己的隐私权?环节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活动一法眼看社会话题一真情告白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你所听到、见到的损害公民人格尊严的事例有哪些?生1:王涛爱给同学起外号,有些外号倒也无伤大雅,可有的外号却让被叫的同学抬不起头来,甚至不敢去学校上课。生2:小陈是某市“三好学生”。担任班长期间,在处理班内一些具体事情时,同班主任周老师有不同意见,结果被周老师撤去班长职务。周老师还在班里宣布,小陈的市“三好学生”也被撤销。生3:看同学日记,并在班里宣扬。教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了一些侵犯公民人格尊严的事例,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思考这些材料中的事例侵犯了公民什么权利?多媒体陆续展示:(1)小明和小刘是同班同学,他们一起朝学校走去。小刘故意将10元钱塞到小明的口袋里,并在教室里宣称:“小明是小偷”。小明低头一看,口袋里恰好露出半截人民币。小明趴在书桌上大哭一场。请问小刘侵犯了小明的什么权利?学生讨论:名誉权。(2)小英将自己的日记本放在书桌里锁上,放学回家后,发现锁被撬开了,里面的东西很凌乱。小英将这一切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不用着急,是我撬开的,我想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小英听了又气又恼。请问妈妈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学生:不对,妈妈侵犯了小英的隐私权。(3)小丽站在领奖台上,笑嘻嘻地拿着“三好学生”的证书。坐在台下的小方自言自语地说:“瞧她美的,我一定要让她当不成三好生。”在教室里,小方对大家说:“告诉你们个秘密,小丽数学考试作弊了。”请问:小丽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犯?学生:荣誉权、名誉权。(4)齐红和陈丽同时参加高考,陈丽通过某种手段盗用齐红的名字被一所银行学校录取。最高人民法院做出司法解释:“冒充别人姓名侵犯别人受教育的权利,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请问:陈丽侵犯了齐红的什么权利?学生:姓名权、受教育权。(5)某幼儿园在为中班幼儿过集体生日时,拍了一组照片,效果相当好。一家蛋糕店老板恰好有机会看到这些照片,选了两张准备做宣传广告用。幼儿园感到这样的宣传有益无损,故非常乐意地奉送了两张照片。宣传画贴出后,孩子的父母即向店老板提出侵权的问题。请问: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