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三首课前预习了解作者,背诵这3首诗歌。相关课程标准:“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习目标1、深入体会余光中深沉的爱国、思乡之情。2、感知长江、黄河的象征意义。3、体会不同形式的表现手法。评价任务:1、领会长江黄河在诗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2、三首诗歌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长江、黄河被尊为中国的母亲河,文学作品中,它们有其自然地理属性,又象征民族精神,象征母亲……二、感知长江、黄河。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赏析歌词、品析。三、感知“死亡”。1、话题:充满恐惧、心悸。学生说说“死亡”的含义。2、示例:叶挺《我的“自白书”》共产党员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学生朗读,感受高尚情操。3、你还知道哪些坦然迎接死亡的人?学生举例。如夏明翰、文天祥。(说出他们的相关诗句)对理想的捍卫、对忠诚的坚守,使这些仁人志士坦然迎接死亡,今天我们就走近坦然面对死亡的余光中。四、走近文本,了解作者。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2、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四、诗歌朗诵训练: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4、教师示范朗读。五、布置作业:背诵第一首诗。第二课时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1、余光中,1928年生,诗人,诗集有《》。2、创作背景:(多媒体展示)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以后,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20岁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卧听两旁一江一河的滔滔东流水,在江河的安魂曲中“坦然睡去”,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好断句,解决生字难词。2、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3、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掌握字词。瞭望liào餍yàn饕餮tāotiè鹧鸪zhègū瞭望:远远地望。纵容:本意指对错误言行放纵、容忍。本文指自由而宽容。餍:吃饱、满足。饕餮:传说中凶恶贪食的野兽,比喻贪食。文中形容专注贪婪地看三、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艺术上的超现实的想象和夸张手法。)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祖国的情感。3、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作者极深的乡愁,爱国情怀。配乐朗诵,体会感情。四、合作探究,深入分析。1、“最母亲”怎么理解?“最纵容”怎么理解?“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