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教学实录“诗不好教。”这是许多教师曾有的教学困惑。《钱塘湖春行》是一首短小的古诗,一篇自读课文的其中一首。有的教师想当然地只讲完字词,接着让学生背诵,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而新疆肖老师的这堂课却让我们看到了古诗教学的春天。该课的教学以“读”贯穿,却次次都能读出新内容,读出新感受,课堂不沉闷,学生不生厌,师生携手美美地在早春的西湖旁走了一个来回。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材的例子作用,使学生学到了不少研习古诗文的好方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堂古诗文教学课吧。一、备读,导入新课(出示课件)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竞赛法)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钱塘湖春行》,介绍写作背景。3.简介西湖风光。(情境法)西湖因位于杭州市老城区西面而得名,它三面环山,重峦叠嶂;中涵绿水,波平如镜。全湖面积五六平方公里,绕湖一周近十五公里,环湖的绿阴丛中,隐现着数不清的楼台亭榭,近处波光潋滟,丰姿绰约,远处云山逶迤,雾霭漫漫。西湖不仅揽山水之胜,林壑之美,更因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而生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于谦、秋瑾等,都埋骨西子湖畔,他们的英名和浩然正气长留于西湖的青山绿水之间。古代的诗人如著名的白居易、苏东坡、柳永等,都与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千古传芳的名篇华章。西湖也因他们的题咏和描绘而更负盛名。二、粗读,感知全诗(出示课件)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2.生齐读。3.抽两三名学生朗读,同桌进行点评。(互评法)4.指导朗读技巧。(把握节奏,注重平仄,找准重音,情感自然)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5.师范读,学生思考:A.画出押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生答:A.韵脚是“西”、“低”、“泥”、“蹄”、“堤”。B.这是一首七言律诗。C.对偶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三、熟读,理清游踪(出示课件)1.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2.读一读,想一想凭什么说诗人说的是钱塘湖,而非其他?3.题目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生答:1.写了三方面内容:时间“春”,地点“钱塘湖”,事件“游览”。2.“孤山寺北贾亭西”。3.“最爱湖东行不足”。四、精读,寻觅春踪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生:早春。师:现在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可结合朱自清《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五、品读诗中妙笔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情境法)(以下由师生共同讨论协作完成)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出示课件)(学生对照以上图片想象,教师引导分析)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学生对照以上图片想象,教师引导分析)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