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江苏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汇编前言:现在距离高考越来越近,时间也越来越紧张,没有多少时间了!这个时候很多学生由于心理紧张,每天坐立不安,特别烦躁,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关于高考心理辅导,另文刊登〕这时候可不能放松“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这两句看似平列,其实却是因果关系:由于“一春〞都在想“心事〞,没有一刻空闲,所以“两鬓〞已有些花白,像是点点“秋霜〞。“心事〞指什么?当是想家,想安享家庭生活的天伦之乐。念兹在兹的亲情日日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催人易老,鬓发哪能不斑白呢?该句语气虽然平淡,却很耐读,好似低度醇酒,入口并不浓烈,然而细斟缓酌,饮之既久,也一样醉人。“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上片四句全是叙事,过片那么就旅途景物略事点染,于是便有峰回路转之妙。山水相缪,馀霞成绮,落日把树林烧得通红……然而残照的逆光中竟影现出了点点“归鸦〞!可见再迷人的景色在游子眼里便会成为思家情结的膨化剂。鸦而曰“归〞,一“归〞字大可玩味。“鸦〞能“归〞,人反而不能“归〞,竟是人不如鸦了,岂不可怜可悯可哀可叹?这种物与人之间的“反衬法〞,更显出人思家之苦。又与上文“山接水,水明霞〞相反相成,共同营造了一段“聊骋望以消忧、反触目而更愁〞的沉郁顿挫。“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栾夜煮茶?〞上文已用鸦之“归〞暗点了人之不得“归〞,然而人虽一时不得“归〞,心却在向往着那一天,于是便顺理成章地写出了全词最精彩、最高潮的两句。虽然“何时〞能“归〞还不确定,但只要有了这份心,“归〞期也就不远了:白天亲自拾掇田园,晚上阖家围炉欢聚。自食其力,共乐天伦,仅此而已!平民意识,常2/13人姿态,所以亲切动人。高明的作者往往用最简洁的笔触去勾勒最典型的场景、最重要的情节、最关键的人物,并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来补充。“儿女团栾夜煮茶〞七字,正是这一创作法那么的绝佳表达!只写“儿女团栾〞,而为人父者、为人母者连同他们为人父母的乐趣,虽不言却已尽言了。读到此句,我们仿佛看见:当缀着星光的夜幔笼罩住四野的时辰,在魏先生的寒舍里,孩子们团团围在他身边,闹着嚷着要他讲故事;而魏太太那么笑吟吟地陪坐在一旁作针线活儿;灶膛中燃烧着的松枝不时发出噼啪的响声,火舌舔着陶壶,壶嘴里喷出一缕缕茶香……不,壶嘴里喷出的不止是茶香,更有家的温暖与馨逸。一语传神,而能使人人心旌摇曳。总之,这首词,情真意切。在这明白如话的笔墨中,洋溢着家的温暖,爱的馨逸。感人至深,令人回味,启人思索。〔2019年〕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8分〕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答:3/13〔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哀〔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诗歌赏析】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突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清楚。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