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学目的:1.学习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2.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3.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构思的新颖,结构的巧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言雷锋是我们中国军人的杰出代表。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早已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美德,像鲜花一样开遍祖国的大地。今天,我们采撷一束小花,饱吸她那沁人心脾的芬芳。(板书课题)二、定向交代学习和训练要点。(见教学目的)三、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1.提示思考:⑴文中所写到的“梨花”共有哪几种含义?边读边用笔画出文中写梨花的语句,思考这几处“梨花”各自的含义?⑵文中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课文中心意思?2.快速阅读课文,要求做到“两动”、“四不”(动眼、动脑,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3.讨论上述两个问题⑴小组简单议论一下(可周围三四个人议论一下)。⑵班级讨论(可由每小组推荐一人作代表发言,也可以自由发言)。⑶明确:①文中所写的“梨花”共有三种含义。课文开头写:“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这里的“梨花”指自然界中梨树上开的梨花。课文中间写:“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这里的“梨花”指哈尼族小姑娘。课文结尾写:“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的“梨花”指雷锋精神。(板书)②能概括中心意思的语句是全文结尾一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四、研读课文(一)理解“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含义。1.提示思考:结尾一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中的“处处”是从课文中的哪几件事具体表现出来的?依照这几件事的实际顺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2.快速默读课文。3.分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相互评议,然后统一看法)。4.教师边听边评边归纳:作者围绕小茅屋共写了5件事,依次是: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妹接班照料小茅屋;老猎人送粮到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板书以上5件事)这些具体表现了“驿路梨花处处开”,换句话说,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发扬。(板书)(二)体会构思新颖,结构巧妙的特色。1.提示思考:从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的顺序来看,文中所写的事情前后延续了多少年?(10多年)而从“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来看,作者把时间压缩到了一晚一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2。讨论明确:如果按一般写法,容易造成内容的庞杂拖拉。作者这样写,细致地表现了小茅屋作为助人为乐这种精神的产物给人们的方便和温暖,显现了人物群象的美好心灵。(三)体会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1.提示:写人,有时要直接描写其人,有时则是通过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描写来间接地写要写的人,这叫间接描写,这种方法更能吸引读者,耐人琢磨。2.讨论明确:“我”和老余、老猎人、梨花妹属于直接描写。梨花、解放军属于间接描写。五、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六、布置作业1.朗读全文。2.课后练习二、三。第二课时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基本上掌握了故事情节及构思的新巧等写法。下面我们再来研读课文,细致分析文章的内容,并且进行一次说写训练。二、继续研读课文(一)思考小茅屋的主人究竟是谁。1.朗读课文(指名朗读。强调要读出不同人物的身份、说话的语气、语调)。2.思考提示:从解放军到“我和老余”,做好事的动机是什么?边听边从文中找出根据,并用笔画下来,然后或用书中的话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3.师生简评。4.指名5个学生分别概括课文中不同的人做好事的不同原因,其他学生修正补充。明确:⑴解放军建造小茅屋:“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⑵梨花照料小茅屋:被解放军行为感动,方便过路人。⑶梨花妹照料小茅屋:向姐姐学习,完成姐姐的任务。⑷老人送米到小茅屋:受到照料很感激,也好让后来人方便。⑸“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5.提问:①从人们做好事的原因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讨论明确:雷锋精神处处发扬;在祖国大地上不断传递(板书)下去。②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学生自由发言(对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意见,或认为只有梨花一人,或说不准到底是谁,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看法)。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