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在现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很多大学生因为某些因素而无法就业,而创新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墨守成规终将被淘汰,企业在选择雇员时逐渐注重其创新能力,创新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也能给科技进步,产品的更新换代带来更好的速率。因此,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意义和目的显得尤为重要。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人才来源于教育,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须要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因素。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一部分教师的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思维滞塞,缺乏质疑的品质,不会变通。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其它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高校专业的设置,对培养高等专业性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的束缚与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专业范围狭窄,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校增加了选修课和辅修课,但由于专业课任务繁重,大学生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的学习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这种过程对培养创新人才极为不利。创新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决心,勇于前进,并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的人。但某些学生由于所在高校不是自己的志愿学校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学习上缺乏动力,没有明确目标,专业思想不牢固,成才意识差,缺乏创造精神,这是成才的绊脚石。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跟目的。学校方面应该有目的地利用校园文化传播方式,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广播电台、多媒体、图书馆、板报、墙报等信息渠道扩大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邀请专业战线上卓有成就的人才,与同学们见面谈心,做学术报告,巩固专业思想,吸取经验,培养成才意识;校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克服传统保守意识,克服心理压抑感和自卑感,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不断提高认知水平,使之具有文明开放观念,懂得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创造人格的形成与创造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综合性的陶冶与熏染;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主的精神氛围不仅是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