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三年级学生语文概括段意能力的探究曾令新语文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其主要形式有概括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概括能力的拥有能使读者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所写的内容,能更快、跟准确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能更好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进而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中段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学段。概括是中年级语文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通过研究,学生初步掌握了概括段意能力的方法,提高了学生中段语文学习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3-4年级)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时能准确全面地整体感知,能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概括是思维的基础,是人们对事物感知获得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将其内部特征或本质属性归结为精要的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从教学实践上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迁移的实质是概括,没有概括,学生就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学到知识;没有概括,就难以形成概念;没有概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可以通过分段概括段意、概括文中主要内容等策略不断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怎样培养三年级学生语文概括段意能力呢?1.知道概括段意的要求(1)让学生知道概括段落大意要完整。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反复强调的就是概括的段意要完整,不要把内容遗漏。有些段落课文文字较长,但层次很清楚,不过,学生不容易把握住主要内容。在这个情况下,可以先引导学生分层,概括出层意,理解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层意概括出段意。(2)让学生知道概括段意要简要。强调了完整,很多学生概括出的段意就变得冗长,罗嗦,做不到简明、扼要。怎样让学生把握住“简要”呢?在教学时,要采用比较选择。例如,让学生回答后,随机打出两种不同语句的段意,然后让学生比较,从而让孩子明白,概括段意时,要用简要的语言把主要内容交代清楚,交代完整,没有必要在段意中作详细的描绘。这样指导后,再让学生依据这种方法,试着写几段的段意,学生慢慢地也就会举一反三了。2.交给概括段意的方法(1)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文章是一句句话组成的。在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中,理解句子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基础,特别是三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提高理解句子的能力。怎样才算读懂句子呢?基本要求有三点:懂得字词的意思,特别是关键词语;了解句子中各部分的关系;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了解句子中所含的思想感情。(2)抓关键词语,理解句子意思。一个句子里词语很多,但最能表达句意的词语只有一个或几个,这就是句子的关键(或重点)词语。我们如果能抓住它,剖析明白它的特殊意义和感情色彩,整个句子的意思便清楚了。(3)用缩句法理解句子意思。理解长句子就得用这种方法。句子一般由“谁(或什么)”和“做什么(或怎么样、是什么)”构成,如果能通过分析结构,先抓住“主干”,剔去“枝叶”,然后再分析这些“枝叶”的作用,就能掌握句子的意思。例如,“满头白发的老大爷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公交车。”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爷爷;干什么——等待公交车。缩句后就成为:“老爷爷等待公交车。”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缩句后就成为:“小绒球是小鸡。”(4)抓过渡句理解段意。《赵州桥》就是老师们钟情的一篇课文。不是语文老师对中国古代建筑有多么的热爱,也不是《赵州桥》有多么的辉煌,主要就是《赵州桥》文章结构的完整和清晰。比如《赵州桥》中的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也是统领全篇的核心,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坚固的证据就是在永济河上架了有一千三百多年依然不跨;美观的证据就是桥面两侧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