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五首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诵读五首诗歌。2.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3.掌握一定的体裁常识。能力训练点1.通过对诗词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既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也为学生遣词造句提供经验。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像能力以及鉴赏诗句能力。德育渗透点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美育渗透点1.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二学法引导诵读品味、点拨引导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通过反复吟咏,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美韵律和意境,并做到通畅地背诵诗歌,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提供可靠的基础。四、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诗歌,这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学习语文,不可不读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腹有诗书语自华”,多读一些诗歌,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多读一些诗,也可高效地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使自己浑身散发出诱人的书卷气,很高雅、很有气质,正所谓“常读诗书气自华”。不过,学习诗歌光能解释诗歌的大意还远远不够,要学会欣赏诗歌的:1音乐美——通过有感情的多层次的诵读,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和谐动听的音调。A感情:轻松愉快激愤昂扬哀怨悲伤节奏:明快朗畅急促有力低沉缓慢B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2/3,2/2/1,2/1/2),七言诗是四三拍(4/3,2/2/1/2,2/2/2/1)C诗歌的押韵和平仄。2意境美——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和饱含的情感。3语言美——通过仔细的品味,体会诗歌凝炼集中而形象的语言。《观刈麦》白居易1导入:《观刈麦》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喻诗,当时作者任县尉。2指导朗读,点拨“刈、荷箪食、石、晏”字的读音及五言诗句的节奏。3多层次诵读,感知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明确。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A“观刈麦”作者看到了那些劳动情景?这样写说明了什么?①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妇人领着小孩往田里去送饭送水,青壮年正在辛勤割麦。②另一家令人心酸的情景:无田可种,无麦可收的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③这两种情景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正在割麦的一家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中。B“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现了劳动人民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两句写出了农民的反常心理:农民在下蒸上晒中干活,受到痛苦的煎熬,本应企盼太阳早点下山以便回家休息,却甘心情愿地希望夏日再长些,那是因为惟恐天时短,麦子收不到家,万一气候变化,影响收麦,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这样写深刻表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C触景生情,那些诗句是作者的抒情感怀?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今我何功德”至诗末;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是为了达到写讽喻诗的目的“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4小结本诗的三个突出的特点:写事与写心的统一,对比手法的运用,语言的通俗。5发挥联想和想象将本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诵读五首诗歌。2.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3.掌握一定的体裁常识。能力训练点1.通过对诗词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既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也为学生遣词造句提供经验。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