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第一页,共四十八页。茶叶、咖啡、可可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乾隆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梁实秋《雅舍怀旧》:“不喝茶还能称中国人?”唐代杨华:“累日不食犹得,不可一日无茶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虽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但是茶已经远远超越了自身的物质属性,不仅仅作为一种饮料简单存在,与琴棋书画一样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成为了一种修养、一种人格力量、一种境界。第二页,共四十八页。对茶的赞誉英国牧师勃莱迪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法国人眼里:“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亚洲:“原子时代的饮品”《神农本草》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唐《本草拾遗》指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第三页,共四十八页。茶传入欧洲时,与咖啡展开了一次较量,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年代,一些人认为茶与咖啡一样,久饮多饮会上瘾,对身体有害。国王决定用人来作试验。正巧有一对孪生兄弟犯有死罪关在牢里,国王便命哥哥每天饮五杯茶,弟弟每天饮五杯咖啡,直到病死。结果哥哥活到87岁,弟弟活到83岁。从此饮茶之风在瑞典普及开来,推动了饮茶习俗在欧洲的风行。第四页,共四十八页。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数千年来,人们用文言、用白话,为茶礼赞,孕育出灿烂的茶文化。从作为物质本体的茶叶,到古朴典雅的茶具、景致幽雅的茶楼,以及给人精神享受的茶诗、茶书、茶画,还有渗透到人民精神中的种种茶俗茶礼,都是茶文化所涵盖的内容,茶文化包括了茶,又包括了饮茶之人,更包括了茶饮本身行为以及茶人所成就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上的成果。第五页,共四十八页。关于茶叶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第六页,共四十八页。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有现象,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发展体系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中国古代众多的文人雅士和士大夫对茶和茶文化的倾心与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给塑造中国茶文化的内在品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这种特定的茶文化有对文人、士大夫的内在性格与精神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古代文化的发展,都是绝无仅有的。第七页,共四十八页。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在我国,凡是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以茶待客、以茶代酒,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莫不以茶为礼,无不以茶为好。茶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方方面面,与婚礼、祭祀、宗教、歌舞、戏曲、美术、小说等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于是,茶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第八页,共四十八页。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茶(唐•元稹)第九页,共四十八页。茶文化最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第十页,共四十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