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陶渊明(365~427)陶渊明像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担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解印去职,归隐田园,至死不仕。陶渊明喜爱农村的田园躬耕生活,归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作文,描绘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所做诗文,大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素自然。以《归田园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等为代表作。今存《陶渊明集》。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隐居民间已经十六年。他拒绝同刘格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便舍船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间隔及郡下诣太守刘子骥shěyǎntiáojiànyìhuòqiānmòyāohuánjùnjì读准字音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向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流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找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想一想:它的作用是什么?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去。洞口起初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变得开阔明亮了。只见那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这一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这一段主要写哪些内容?表现了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美好、宁静、平和、淡远。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幸福。这样的景象和当时的黑暗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桃源的田园风光,土地富饶,气氛宁静桃源里的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中的人)一见渔人,竟大为吃惊,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与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