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公司人力資源管理型態一、前言:高科技產品市場變化非常快,不但生命週期短,而且市場競爭劇烈,但是維持公司產品推陳出新,仍然需要靠人來推動。因此,如何管理高科技公司的各方面人才,是未來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一、高科技產業的特性:1.高科技產品市場變化非常快,生命週期短,市場競爭劇烈。2.高科技產業具高度風險,因此投入時機的選擇非常重要。3.高科技產業以人才為本,對科技人才的掌握十分重要,因此,相當重視科技人員的教育和管理。4.高科技產業的產品品質必須符合高精密度和信賴度。5.高科技產業產品的研究開發,必須借重多數人的智慧集體合作。6.由於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研究發展,高科技產業十分重視產品的著作權及專利權。二、高科技公司的定義Kleingartner&Anderson對高科技公司所下的操作性定義是:凡是注重創意、將創意商品化,並符合下列條件者,皆可稱為高科技公司。1.研究發展費用與營業額之比,為一般製造業的2倍以上。2.技術導向的工作人員(technology-orientedworkers)佔全部工作人力的比例甚高,一般製造業的三倍以上。以民國78年台灣地區一般製造業研究發展支出佔營業額的比例為1%;專業技術人員佔受雇的比例為6.5%(經濟部工業局,民79)。因此台灣地區對高科技公司的認定標準為:1.研究發展費用佔營業額的2%以上。2.技術導向的工作人員佔全部工作人力的20%以上。三、人力資源管理哲學1.累積型(accumulation):特色為強調終生雇用關係,謹慎選擇優秀人才,並投入大量經費於人員的訓練發展,對於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的推展,通常以長期的眼光來考量,招募活動以基層工作人員為主要對象。2.效用型(utilization):特色為企業採取任意雇用原則,公司與員工之間的雇用關係是建立在員工所提供的工作技能上,一旦公司認為員工無法勝任該項工作,公司則會停止雇用關係,對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的評估多以短期的觀點衡量,較不重視員工的訓練發展。公司所需要的人員通常以對外招募的方式取得。3.協助型(facilitation):此種人力資源管理哲學可說是建立在累積型與效用型之間,特色為強調長期的雇用關係,但不提供終身雇用的就業保障,對於員工的訓練發展,公司本身則站在協助的立場,提供支援,員工可在公司的資助下,參加其他團體所提供的訓練計劃,至於人員的任用方面,則內部晉陞與外部招募並重。四、人力資源管理型態(一)根據張東隆採用Flamholtz(1974;1976)所提出人力資源管理的七個主要因素為基礎,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衡量台灣地區不同產業的人事管理型態。七個主要因素分別是:1.人員遴選(acquisition)2.工作分派(allocation)3.員工考核(evaluation)4&5員工訓練和發展(training&development)6.薪酬制度(compensation)7.人力運用(utilization)(二)Ishida(1986)透過問卷及人員訪問的方式,認為日本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實務上特有的風格,基本上是受到環境因素、意識型態(ideology)及策略三項因素的影響。環境因素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經濟、技術因素;第二類是社會文化及政治因素。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下,日本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的意識型態上具有四項特徵,分別是:重視人力資源、共通導向(commumityorientation)、團體主義(groupism)及平等主義(equalitarianism)。而在環境因素及意識型態的共同影響下,日本企業則秉持著培養企業內部人力的策略。從Ishida(1986)的實證研究中,影響人力資源管理實務特色的主要原因是:人力資源管理意識型態,而此意識型態的形成,並不只受經濟因素的影響,還考量了社會文化等因素。此一觀點與張東隆(民73)的研究相比較,顯然對企業與員工之間關係的探討較為完整。五、高科技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根據吳惠玲(民79)對高科技公司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有五種人力資源管理型態,她認為可再從高科技產業的特性,提出對五種類型的高科技公司人力資源管理之建議。以下就五種類型分別討論:(一)內部培訓型的高科技公司重視人員的訓練發展,在產品更薪更快、技術多變的高科技產業中,無非是一項競爭優勢。強調長期的雇用關係,亦能與人才培養的理念相吻合。但是高科技產業產品市場的潛在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