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诊治的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与红霉素片口服及呋喃西林滴鼻液滴鼻,必要时配合上颌窦穿刺引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的基础上,给与小柴胡汤加苍耳子散治疗,疗程均为一个月,比较分析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23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慢性鼻窦炎上颌窦穿刺小柴胡汤+苍耳子散中西医结合【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43-02慢性鼻窦炎是临床上耳鼻喉科常见、多发的一种疾病,在中医学中属于“鼻渊”范畴,病程漫长、易复发,其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鼻塞、流大量脓性鼻涕,常伴有头疼、头晕、眼胀等[1]。临床上一般采用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笔者近两年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鼻窦炎,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诊治的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范围15-65岁;病程30d-12年。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头痛、鼻塞等症状及药物过敏史,结合临床表现经辅助检查确诊为慢性鼻窦炎。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给与肠溶红霉素片0.5g,3次/日口服及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液滴鼻3次/日,上颌窦有积脓时进行上颌窦穿刺冲洗引流1次/日,7d为一疗程。1.2.2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的基础上,给与小柴胡汤加苍耳子散治疗,方药为柴胡10g、半夏10g、党参15g、炙甘草5g、黄芩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5枚、苍耳子10g、辛夷10g、白芷10g、川芎10g、黄芩10g、薄荷10g、川贝母(或浙贝母)10g、淡豆豉10g、菊花10g,1日/剂,分2次内服,7天为一疗程,疗程均为一个月,比较分析两组治疗的效果。1.3疗效判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鼻镜及影像学辅助检查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鼻镜检查有少许脓涕,影像学检查阴影减轻;有效:临床症状缓解,浓涕减少,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变化;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变化,鼻镜及影像学检查无变化。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值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一个月后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23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18,P<0.05)。见表1。3讨论慢性鼻窦炎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及变态反应所致[1],采用一般的西医治疗为应用抗生素、局部扩血管用药及手术治疗,因该病病程较长,易复发,应用西药长期治疗不良反较多,且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多数资料显示[1-3],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慢性鼻窦炎不良反应少,降低复发率,避免单纯西医治疗给患者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临床上采用西医治疗,应用抗生素、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液及上颌窦穿刺等进行全身、局部治疗,主要是可以控制炎症、减轻鼻粘膜水肿、减少粘连和复发,扩张鼻粘膜血管,改善鼻塞不通气等症状,只是在消除部分鼻窦病变、畅通鼻窦通气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在消除慢性炎症,改善机体免疫力减退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2]。而采用中医治疗,是针对整个机体重点进行调理脏腑亏损、扶正祛邪的全面治疗,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恢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慢性炎症最终得到治愈,难易复发,且有较好的巩固效果[2,3],这是西医不可取代的作用。在中医治疗范畴中,该病主要是实虚夹杂者较多见,即湿、热、痰、瘀均致使鼻窍不通,邪浊长久滞留,所以在中药中选用化湿、清热、祛痰、活血的药物外,还要选用畅通鼻窍鼻窦药物治疗[3]。为此笔者在治疗慢性鼻窦炎时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