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要点一个对排料没有经验的,要核算一件衣服的大概用料,最简单的折算平方的方法,这也是最常用的,这针对的是普通的上衣,具体如下:前身=[(1/2胸围+1/2下摆)/2+前衣片的左右缝头]*(前衣长+长下缝头)/面料门幅后身=[(1/2胸围+1/2下摆)/2+后衣片的左右缝头]*(后衣长+上下缝头)/面料门幅袖子=[(袖肥+袖口)/2+每袖片左右缝头]*(袖长+上下缝头)/面料门幅领子=(领长*领宽)/门幅挂面=挂面宽*挂面长/门幅单衣用料=(前衣二片+后身+二只袖子+二层领子+二根挂面)*1.03+损耗一般棉衣的用料比单衣多,要加制版的余份.这些只是个人的,只供参考.这个用料算的特别紧,损耗相对来说要加多一点上衣面子:胸围≤120CM---衣长+袖长+10CM+7CM(普通领)上衣夹里:衣长+50CM裤子:臀围≤120CM---裤长+10CM裤子:臀围>120CM---3/2裤长裤长=内长+前浪=外长(注是否连腰)上衣:胸围≥120CM---若无叠门,仍可照衣长+袖长+10CM+7CM上衣:胸围≥120CM且有叠门---衣长*3有人说我这是误导,我想申明一下,这只做为参考,具体的用料要排料师傅排,或是电脑排。目前服装行业用料一般是板房或技术部根据人工或电脑排的麦架给出单件用量表。计算方法:1、根据样板或衣片的平方面积计算。2、针织面料根据重量计算。3、可以运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进行排料得出。4、可以根据生产数量,用样板中间号码或最大与最小号样板排料得出。5、经验得出。人体座高与立裆深的关系在制板过程中,对于立裆深的确定,最常用的公式H/4±1。也有使用TL/10+H/10+X的。这两公式对一些基本型的款式还可以应付。现在的裤装廓型变幻异常,同一裤长与不同的放松量组合成腰位不同的高低的款式。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以上公式,一些经验不够的朋友会出现立裆或深或浅的情况,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调整概念。下面将我对立裆深的确定原理介绍给大家。首先对人体进行测量,取得人体座高,再将座高分为四等份划线,由下至上的四分之一线为臀凸点,四分之三部位的中点为腹凸部点。再根据款式需要的腰位高低,在座高上减去一定的量,剩下的为立裆深,条见是臀凸点不能高于立裆深的二分之一;腹点最多高于腰头3cm.一160/64A女座高27.5腰位座高减去量腰围加放量裆底空隙量臀围放松量高腰00~2+0≥4特低腰118~10+0≥4低腰7.56~8+0≥4正腰42~4+0≥4正腰40~2+1~2≥10二170/74A男座高27.5腰位座高减去量腰围加放量裆底空隙量臀围放松量款型特低腰108~101+04~8贴体型低腰6.56~81+04~8贴体型略低腰54~61+0~0.58~12合体型正腰42~41+112~16较合体型正腰42~41+≥2≥16宽松型以上立裆深不含腰头宽,为一些基本款型的设计,特殊款型可根据其原理自由设计。裆底空隙量后面加的数值是在作图时另加的数。裆底间隙量为裤子穿在所设计的腰位处裆底部的空隙量,如果穿在所设计的腰位以下,裆底的间隙量就随之增大,(如男裤,掉裆就这原因)也有为达到着装效果故意穿在下面的。一、袖窿来源:袖窿与人体臂根围相吻合,形状与尺寸来源离不开人体。在服装袖窿结构与形状的研究中,一是解剖人体,观察人体臂根围截面,能直观并且详细的了解到眩骨、三角肌、胸大肌、棘上肌、前后腋窝下脂肪层等内部关系。二是用蛇型尺在人体臂根围进行精确测量,在保证不变形的情况下,拓画在纸上,这样也能清楚的观察到外型轮廓线。同时,可以准确测量臂根围度尺寸,建立起袖窿结构的基础理论。有利于在各种款式服装变化中,推导出科学合理的计算公式。二、人体臂根围测量:图中臂根截面形状是测量净胸围84cm的标准人体取得的。人体臂根围形状及尺寸近似整圆,直径在11.5cm左右,围度36cm,可从观察中得到,前袖山强弯曲,后袖山弱弯曲。因为前袖山由眩骨头形成,后袖山由三角肌形成。前后腋窝点成前略高、后略低的形状。三、按人体臂根围推导公式:A、袖窿深推导:将测量得到的臂根围形状拓画在纸上,确定前胸宽与后背宽线。将肩峰点SP打开,将前袖山弧线拉成与前胸宽所形成的11度夹角,此时按水平线测出SP点移动为3cm,将此点作为有效袖窿深点加原来的直径长度。再加肩斜角度形成的数据4.5cm,可以得出11.5+3+4.5=19为前NP点至BL线距离。代入2B/10可得到16.8cm再加2.2cm=19cm,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