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奥林匹斯神话系统:古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与其他诸神以组织化的形式共同居住在希腊北部的奥林匹斯山上。它是父权制时代社会的反映,其中主要的神有海神波塞东,太阳神阿波罗等。2.文艺复兴运动:14―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场以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以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为先导,以复兴古代文化为号召,反抗中世纪神学思想禁锢。3.大学才子派:英国16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知识渊博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致力于英国戏剧的改革,通过戏剧反映了时代精神,把戏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他们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洛、格林等。马洛成就最大,代表作有《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4.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是恩格斯1859年5月24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著名命题。福斯泰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塑造的一个破落骑士的人物形象,以他为核心,构成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生动再现了英国底层社会的日常生活画面。恩格斯称之为“福斯泰夫式背景”。5.巴罗克:是17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发源于意大利。后借用到文学上。巴洛克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彷徨、悲观、颓丧的特点,艺术上则刻意雕琢,追求怪谲,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成为欧洲盛行一时的一种艺术风格。巴罗克文学代表作家有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卡尔德隆等。6.三一律法则:17世纪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原则。它要求时间、地点、情节的三者整一,即剧情限定在单一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和一天24小时以内。这是亚里士多德悲剧定义创造性理解的产物。三一律法则对古典主义戏剧的定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7.感伤主义文学:出现在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的一种文学流派。由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弊端,人们出现不满,他们将这种情绪投诸于艺术,由此产生一股新的文学潮流,由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感伤主义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代表作家有劳伦斯、斯特恩等。8.狂飙突进:18世纪70年代由德国一批青年作家发起的一次全国性文学运动,由可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该运动的作家们以反对封建特权和封建束缚为手段,以实现民族统一为目的,提倡个性解放,创作自由。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是这一运动的主要代表。9.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国著名作家的歌剧《浮士德》。即不满于现状、不断追求、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渴望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并不断地付之于行动的精神。10.二元论:体现为或天国与地狱对立,或善与恶对立。一方面,人们看到“恶”是应该被否定的东西——《浮士德》中的魔鬼菲斯特从总体上看就是被否定的对象。另一方面,人们又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恶”起到了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强调了“恶”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作用。11.耶拿派诗论:18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早的一个流派。这个流派的作家最早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概念,较为详尽地阐述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他们反对古典主义,要求创作自由,放纵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因耶拿派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而得名。12.湖畔派:指19世纪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骚赛等,他们主张回到大自然,复兴宗法制。他们常年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同时创作了大量歌颂大自然、缅怀中古的诗篇。“湖畔派”因此而得名。13.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形象。这些人物是由拜伦创造的,带有其自身思想性格特征,所以就被文学史家称为“拜伦式英雄”。其中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的康拉德。14.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是法国一部分启蒙思想家形成的派别,他们在编写《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团结在一起,批判封建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崛起打造舆论,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主力军;主编狄德罗,副主编达兰贝尔,撰稿人有伏尔泰、爱尔维修、卢梭等。15.启蒙运动:是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启蒙主义者以“理性”为核心,批判专制制度和宗教迷信;主张用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去教育民众,启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