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蔡若蔚Diagnosisandmanagementof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福建省卫生厅面向基层推广项目2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最常见的眩晕占眩晕症的20%,内耳眩晕的50%年发病率:日本为11/10万、美国为64/10万不致命但很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病症明确而又被忽视的病症经常被误诊:Ménière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不用药物可以治愈的病症3良性位置性眩晕定义:以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性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半规管疾病机理:是由变性,脱落,浓聚的耳石在半规管内流动或附着在壶腹嵴,伴随头位变化,刺激平衡感受器引起症状。诊断:Dix–HallpikeTest,RollTest治疗:EpleyManeuver,SemontManeuver‘BBQ’360°Roll,Brandt-DaroffExercises4内容眩晕的定义相关的解剖与生理BPPV的历史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5眩晕定义眩晕指的是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是一种运动幻觉;头晕指的是自身不稳感;头昏指的是头脑不清晰感。眩晕和头晕的发病机制不甚一致,但有时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6眩晕的临床解剖与生理机制平衡三联:平衡功能的三个重要环节。人体在空间的平衡由视觉、本体感受器及前庭分析器的相互配合维持,而前庭系统起主导作用。虽然视觉和本体感觉参与维持正常的空间位象,当视觉和本体感受器的功能不良,病人就可以失去平衡,但是它们的病变很少主诉眩晕。前庭病变是引起病理性眩晕的主要病因。7平衡三联本体觉视觉前庭8眩晕的临床解剖与生理机制眩晕的产生机制: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因素使传导到中枢的前庭觉、视觉和本体觉三者产生冲突,或双侧前庭觉失平衡,导致中枢整合障碍,不能维持正常的自身或外环境的空间位象,产生运动性错觉,主观感受眩晕,客观表现为平衡障碍。9前庭感受器10人体运动旋转直线角加速度直线加速度囊班半规管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后半规管椭圆囊斑球囊斑前庭感受器内淋巴液前庭觉壶腹嵴毛细胞耳石膜囊斑毛细胞壶腹嵴囊斑11TheReceptorApparatuses12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及其电位变化13囊斑——直线加(减)速14耳石器官功能椭圆囊球囊毛细胞存在于囊斑中1516囊斑的适宜刺激是±直线加速度1.椭圆囊囊班平面与地面平行,位砂膜在毛细胞纤毛上方,适宜刺激为水平方向直线变速运动,如汽车启动及急刹车时,对人体平衡的调节。2.球囊囊班平面与地面垂直,位砂膜在毛细胞纤毛外侧,适宜刺激为垂直方向直线变速运动,如电梯突然升降时,对人体平衡的调节。17当水平面直线加减速运动时,因耳石膜的惯性便与纤毛发生相对位置的改变,从而使一部分毛细胞兴奋,一部分则抑制。椭圆囊囊斑的适宜刺激是头部水平方向的直线加减速运动18当垂直直线加减速运动时,因耳石膜的惯性便与纤毛发生相对位置的改变,从而使一部分毛细胞兴奋,一部分则抑制球囊囊斑的适宜刺激是头部垂直方向的直线加减速运动乘电梯时的功能反应过程19半规管-角加速度20半规管——角加速度感受装置为:壶腹嵴头右转停左半规管21前庭反射和眼震颤Vestibularreflexandnystagmus22左侧后半规管生理示意图“离壶腹的”表示运动离开壶腹,而“向壶腹的”表示运动向壶腹在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离椭圆囊的壶腹帽偏离是刺激性的,向椭圆囊的壶腹帽偏离是抑制性的。而侧半规管相反。右图表示兴奋性反应(增加神经发放)伴随离椭圆囊的壶腹帽移置,同样的兴奋性反应见于上(后)半规管伴随离椭圆囊的壶腹帽移置。而相反的反应(抑制性)出现于外侧半规管离椭圆囊的壶腹帽移23半规管的空间方位注意:为何一侧的后半规管与对侧的上半规管在同一平面,双侧的侧半规管处于同一平面,与水平面成30°2425CANALSAREATRIGHTANGLESTOEACHOTHER26有关前庭功能的定律1)Flourens定律:半规管受到刺激引起内淋巴液的流动,眼震的平面与该半规管所处的空间平面相一致,例如水平半规管受到刺激可以引发水平性眼震;2)Ewald第一定律:在后半规管内,运动引起内淋巴液离开壶腹的流动造成兴奋刺激,而朝向壶腹的流动则产生抑制效应,而外半规管恰恰相反;3)Ewald第二定律:眼震的快相指向前庭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