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颅压综合征湘雅二医院神经内科金子琦•低颅压综合征是一种由某种疾病引起或不明原因的症候群,影像和临床诊断容易被忽略和混淆。•Schaltenbrand1938年首次报道。一、颅内压的生理•1、概念:•颅内压又称脑压,是指颅腔内的压力,临床上常用脑脊液的压力来表示颅内压,正常成人的颅内压为70~200mmH2O。颅内压的生理•2、颅内压的形成:•颅腔是由多块颅骨借骨缝相互连接而构成的骨性空腔,成人颅腔基本上不能伸缩,故其容量恒定。•颅腔内的主要内容物有脑脊液、血液及脑组织,在正常状态下,颅腔容积与它所含有的内容物的总体积是相适应的,并使颅腔内保持适当的压力。颅内压的生理•3、颅内压的调节:•正常状态下颅内三种内容物的总量基本恒定,三者当中任何一种或二种物质的容量增加,其他二种或一种就会代偿性地减少,以平衡颅内压力。•成人颅腔内容积约为1400ml,其中脑脊液约占10%,脑血流约占2~11%,脑组织约占80%,即占颅腔内容积的最大部分,但其可缩性最小,因此颅腔内容积实际可调节范围很小,即使充分代偿也仅能增加10%左右的容量。颅内压的生理•硬膜窦是脑静脉系统中很特殊的一部分,脑脊液通过蛛网膜颗粒的再吸收作用,也汇入硬膜窦内,硬膜窦的生理意义在于经常保持窦内静脉血容量的相对稳定,而不至于发生剧烈变动。当输入量增加时管腔不会随着扩大,只能促使血流加速,窦容量不致突然加大。•颅内压改变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和低颅压改变。二、低颅压综合征1、概念:低颅压综合征是颅内压<70mmH2O的一组少见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PIH)及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一般预后良好,可自然缓解。2、低颅压的病因继发性可由明确的原因引起:(1)腰穿、头颈部外伤及手术、脑室分流术等使脑脊液漏出过多;(2)脱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严重全身感染、脑膜脑炎、过度换气和低血压等可使脑脊液产生减少。2、低颅压的病因原发性的病因不明,可能与血管舒缩障碍引起脑脊液分泌减少或吸收增加有关;另外,过度疲劳及病毒感染亦可能与PIH发病有关。3、低颅压的病理生理脑脊液量减少时,颅内血容量会代偿性增加,因脑静脉有更大的顺应性和容积,所以大多通过静脉来代偿,导致静脉淤血扩张。硬脑膜由两层构成,脑膜的血管和神经行于两层间,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有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脑内静脉直接注入窦内,因此脑膜增厚,硬膜窦扩张。低颅压时,因脑脊液减少,脑组织在脑脊液内的浮力减小,CSF的衬垫作用减弱或消失,当患者立位时,脑组织由于重力作用向下移位,出现“脑下垂”。4、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体位性头痛:具有特征性,头痛与体位变化有明显关系,立位时加重,卧位减轻或消失,一般头痛变化多在体位变化后15min内出现。脑下垂使颅内痛敏结构,特别是脑膜、血管、脑神经(主要是三叉、舌咽和迷走神经)等受到牵张而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眩晕、耳鸣、颈僵和视物模糊为常见的伴随症状。腰穿压力低。5、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表现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表现有特征性:(1)、平扫表现:硬脑膜增厚,呈稍长或等T1、长T2信号,静脉窦和脑静脉扩张;(2)、增强扫描表现:增厚的大脑镰、小脑幕、大脑凸面的硬脑膜弥漫性、均匀、线样强化,无结节状强化,脉络丛有强化,幕上、幕下均可受累,但侧裂池、脑干表面的硬脑膜及软脑膜无强化;5、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表现(3)、垂体是富有血管的器官,低颅压时静脉淤血可引起垂体增大,一般是可逆性的,低颅压纠正后可恢复。(4)、脑下垂,一般为轻度,小脑扁桃体下疝至枕骨大孔水平,少数疝达C1、C2水平,桥前池和鞍上池变窄,脑室缩小,视交叉变平或下移,后颅窝结构拥挤。5、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表现(5)、硬膜下积液,约占10%,多为双侧,累及额顶部。与低颅压引起颅内静脉扩张、血液外渗有关;硬膜内侧面与蛛网膜间有硬膜境界细胞层,此层细胞缺乏紧密连接,细胞外胶原纤维数少,易随脑脊液的压力变化而变化,发生硬膜下积液。5、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表现(6)、硬膜下血肿,如有皮层静脉、桥静脉破裂则发展为硬膜下出血。三、典型病例病例一女,41岁,体位性头痛20天,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患者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