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课件•诊断方法与标准•治疗方案及原则•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康复管理与随访计划制定•总结与展望01引言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和紫癜为主要表现。发病机制C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免疫调节异常、血小板自身抗体产生、血小板破坏加速等因素有关。流行病学特点010203发病率发病年龄地域分布CITP的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可能与环境污染、免疫失调等因素有关。CITP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成年女性多见。CITP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但发病率可能存在地域差异。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CITP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和颅内出血。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CITP可分为新诊断的CITP、持续性CITP和难治性CITP三种类型。其中,新诊断的CITP指确诊后3个月内血小板计数未恢复正常;持续性CITP指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正常范围;难治性CITP指对常规治疗和二线治疗反应不佳的病例。严重程度评估通过对血小板计数、出血症状等进行评估,可将CITP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02诊断方法与标准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大型血小板增多。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PAIgG、PAIgM、PAC3等抗体阳性。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诊断标准至少两次血小板计数减少,血细胞形态无异常;脾脏不增大或轻度增大;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鉴别诊断需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进行鉴别。辅助检查方法腹部B超检查了解脾脏大小及结构。骨髓活检了解骨髓增生程度、巨核细胞数量及分布情况。03治疗方案及原则药物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123首选药物,可抑制血小板抗体生成,减轻免疫损伤,提高血小板计数。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免疫抑制剂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者,可抑制免疫反应,减轻血小板破坏。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可刺激巨核细胞增生和分化,促进血小板生成。常用药物有罗米司亭、艾曲波帕等。脾切除治疗适应证与操作要点适应证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依赖者,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30×10^9/L,有明显出血症状或出血倾向,无手术禁忌证者可考虑脾切除治疗。操作要点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和手术风险,术中应仔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器官,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小板计数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其他治疗措施支持治疗输血治疗中医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避免外伤、预防感染等措施,以减少出血风险。适用于血小板计数极低、有明显出血症状或需进行手术者,可输注血小板或新鲜冰冻血浆。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证型,采用中医药治疗,如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等治法。04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出血倾向监测及预防措施避免损伤保持患者皮肤完整,避免外伤、碰撞、挤压等行为,以防加重出血。监测出血症状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消化道、泌尿道等部位的出血情况,记录出血量、颜色、性质等信息。预防措施针对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预防措施,如使用软毛牙刷、避免使用锋利工具、保持室内湿度等。感染风险评估及抗感染治疗方案制定感染风险评估抗感染治疗支持治疗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年龄、病史、免疫状态、生活环境等因素,预测感染发生的风险。根据感染类型、病原体种类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抗感染治疗。在抗感染治疗期间,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等,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如静脉营养支持、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及抗凝治疗策略血栓形成风险评估010203结合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如高龄、高血脂、高凝状态等。抗凝治疗策略根据血栓形成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选择适当的抗凝药物,如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监测与调整在抗凝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